4月14日下午,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黄河应邀来我校作题为《汉语方言的地理结构:方言测量学的视角》的学术报告。人文学院吴剑锋副院长,汉语国际教育中心马嘉思教授、刘伯权副教授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黄老师首先介绍了方言变体是什么,前人研究中的三个重要的分区方案以及袁家骅的七区说等内容,并且从方言间的差异大小、晋徽评话是否单列,乡话,土话等的归属、方言区之间的关系以及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模型这四个方面指出当前方言分区的局限以及方言分区之间有待解决的问题。黄老师抛开理论预设,从数据出发,运用方言测量学的方法,基于地图集数据,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模糊C均值聚类等计量手段系统地探讨了上述议题,并提出了研究的整个工作流程,使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黄老师还介绍了数据收集及分析过程,并且提出了一种适应于汉语地图分类体系的算法:杰卡德加权距离,这对语际之间距离的计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数据分析和检验方面,他采用了多维尺度分析以及稳健的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黄老师通过对人文、自然和地理三个维度的分析,从而得出了汉语方言既不是完美的方言连续体,也不是都由边界陡峭的方言区域构成,而是两种地理景观共同构成的结论。他还对本次研究内容进行了讨论,指出官话内部差异,南北吴语的差异都被低估了,而客家话以及周边方言的差异被高估了;其次方言分区倾向于分类趋密,强调自己研究的语言应该单列。黄老师认为在做方言分区时应该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并应该建立在实际的数据上来制定恰当合理的分区方案。
最后,黄老师引入了侵蚀-沉积模型,使用该模型对汉语方言的地理格局进行了解释并明确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使得同学们大开眼界。
在讲座互动环节,黄老师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详细地解答,同学们受益颇丰,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23:43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