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来交大讲演并向唐文治先生铜像敬献花蓝

2014-05-22

 5月19日上午,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应邀前来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人文学院做了一次题为“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的精彩讲演。



陈尚君教授是复旦大学朱东润先生文革后首届研究生,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主治唐宋文献与文史,长于文献辑佚,先后有《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及《旧五代史新辑会证》等大部头著作问世,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此次应人文学院许建平教授之邀前来我校来做学术报告。

陈尚君对自清编《全唐诗》以来,包括《全唐文》、《全宋诗》、《全宋文》、《全宋词》、《全元散曲》在内的大型文集编纂的得失,做了客观而精当的点评。根据自己数十年来文献工作实践经验,从资料收集、史源出处、异文备校、版本考究、伪作辨识、范围界定、史事考察、作品编次等八方面,总结了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并展示了自己最近所做的《新编全唐诗》集校集注工作的成果,使大家深受鼓舞。许建平教授称此报告对于《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重大课题工作来说可谓“雪中送炭”。虞万里、许建平、朱丽霞教授、姚大勇副教授、胡建升老师与人文学院博士生、硕士生数十人聆听了报告。

演讲结束之后,陈尚君先生和夫人孔沂澜女士以及朱东润先生的孙女朱邦薇女士,在人文学院许建平教授等人的陪同下,前往交大文治大道旁新落成的唐文治先生塑像前,向唐先生敬献了花篮。陈尚君教授是中国著名文学史家朱东润先生的弟子,朱东润先生幼时曾在南洋公学的小学部和中学部读书,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时任南洋公学校长的唐文治先生知晓此事,自动承担朱先生读书费用。陈尚君教授说,朱东润先生常向他们讲述唐校长的恩德,并说正因有了唐文治先生的支持,才使自己走上了学术之路。陈尚君教授此次携同夫人和朱东润先生孙女,一起来向唐文治先生塑像献花蓝,以表对这位教育大师的敬仰、感恩与怀思。陈尚君夫妇花蓝上书写:“德经宗风,山高水长”;朱邦薇夫妇花蓝上题词:“景行仰止,德馨绵长”。唐校长“慧眼识英”,对早年朱东润的无私帮助,朱先生对唐校长恩泽的终生不忘,可谓是交大和复旦这沪上两所知名高校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相信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两校的学术交往和友谊会更加稳固、繁荣。

附:交大、复旦历史佳话:   唐文治与朱东润


朱东润先生(1896—1988)著名中国文学史家、传记文学家。对我国文学史和传记文学的发展做过开创性的贡献。撰述丰厚,弟子遍天下,誉满神洲。朱先生一直任教于复旦大学。他的成就与少年时恩遇唐文治先生密切相关。

1907年初秋,年方十二岁的朱东润和家族中人一起,从家乡泰兴出发,乘船东下,到上海投考南洋公学(当时称农工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小学部,一举得中,被录取在二年级。次年,唐文治先生因为母亲去世,丁忧回籍,遂被朝廷委任为南洋公学堂长(校长)。唐先生莅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校务,使南洋公学呈现出一番新气象。唐先生是古文大家,“在桐城派古文方面是有切实成就的,特别在文论方面 ,有独到的看法。”1909年8月,在校内举行的国文大会(即作文比赛)上,朱东润文章优异,被唐校长亲擢为小学部第一名,并获得了四元钱的奖励。朱东润用此奖金,购买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这部书也陪伴了朱先生一生,一直到现在还保存在先生家中(此据朱邦薇老师见告)。这次作文获奖,不仅让朱先生对于文章的写作有了一些新的看法,也更激发了他的上进心。另据朱先生晚年回忆,唐校长虽贵为一校之长,也亲自授课,且方法特殊:“每星期日上午,他在大礼堂招集部分学生讲授古代散文。听讲的学生是由老师自己挑选的,从专科部到中学部,每班两名。……老师的讲法很别致,他从来没有给我们解释字句,也从来没有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读。他只是慷慨激昂地或是低徊宛转地读几遍。然后领着我们共同朗读。他这才在教室里打转转,听着我们朗诵。有时他会搬过一张凳子,坐在你身边,说道:‘老弟,我们一道读啊。’虽然带着太仓音,但是在抑扬顿挫之中,你会听到句号、分号、逗点、顿点,连带惊叹号、疑问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朱先生后来的读书治学与授业育人,无形中也是受了唐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910年夏天,朱先生在南洋公学小学部毕业,因为家中境况不佳,接济中断,虽然成绩优秀,但是也面临着失学的命运。正在彷徨无奈之际,忽接到唐文治先生儿子唐庆诒的一封信,要他再去上海,并说办法一定有的。朱先生与唐庆诒并无交往,朱先生知道这封信应是唐校长授意的。朱先生就这样又由泰兴回到了上海,由小学部的沈叔达老师领着,到了唐校长的办公室。“那是在当时称为上院的那座建筑物的底层,靠门的一间办公室,设备很简单,一张长长的大餐台,上面蒙着一条白桌布,两旁一式的十张靠背椅子,唐老师经常是整天毕恭毕敬地挺直着身躯坐在那里。”沈老师把朱东润领进屋,朱东润向唐校长施过礼后,“‘唔’,唐老师用那特有的太仓口音说,‘唔,你老弟就在中学好好读书吧,学费在我这里。’说完,他把学费交给沈老师。”作为一名大学校长,竟记挂着一个小学生的升学与否,且自己出钱为学生付学费,唐先生的爱才惜才之心,昭然可鉴。正因得到了唐校长的接助,朱先生才得以在南洋公学继续学业,在求学的道路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若无唐先生及时施以援手,早年的朱东润可能也就回到老家,终老乡间,泯然众人,不会有日后的巨大成就。“唐老师居处的朴素,态度的严肃,对于学生的关心,我这一生是学不完的。”朱先生感念唐校长的深仁厚泽与古道热肠,他后来以教师为终身职业,以卒于讲坛为天职,以关爱学生为己任,也是一直身体力行唐先生的教育理念。

唐先生后因目疾辞去了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时名)校长一职,不久又在无锡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馆(后定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抗战胜利后,朱先生也一度在此校任教。解放后在修订编纂新版《辞海》时,朱先生就郑重呼吁,并与人联名写信,要将唐文治先生作为词条收进去,后来在1989年版《辞海》中,唐文治先生作为新补条目终于名列其中(此据陈尚君老师见告)。《辞海》的入选条目,也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朱先生的这一主张,不仅仅是因为感念唐先生的恩泽,更因为他觉得唐先生在文化和教育方面贡献卓越,完全值得列入,让世人永远记住。唐文治校长对朱东润先生的无私培护堪称佳话,二人的嘉言懿行也垂范后世。现在,与唐、朱二人有割舍不断因缘的复旦与交大这两所沪上知名高校欣欣向荣,在争创世界名校的路途上携手共进,这也可说是两位前辈的深情厚谊在今天的重现。(此文中所引材料,凡未特别注明者,均出自《朱东润自传》,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