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资本主义的未来?——第四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英国切斯特大学顺利召开

2014-05-05

2014年4月22日至24日,以“资本主义的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英国切斯特大学(Chester University)顺利召开。为表示对本次会议的重视和热烈欢迎来自中国的学者,切斯特大学在整个会议期间都特意升起了中国国旗。来自曼彻斯特大学、切斯特大学、华威大学、伦敦大学哥德斯密斯学院、国王学院、玛丽皇后学院、杜伦大学、利兹大学、Tate艺术馆以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22位国外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汕头大学、湛江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等21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许建平教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副主编夏锦乾教授、编辑尹庆红博士、张蕴艳博士,人文学院博士后贾洁博士、张静斐博士参加了会议。王杰教授作为会议特邀嘉宾做了“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的主题演讲,其他学者都以英文做了大会发言。

切斯特大学校长惠勒(Wheeeler)教授做了会议致辞。他首先介绍了切斯特大学的情况,切斯特大学拥有175年的历史,有1万8千名师生,8个教学研究单位,是一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校。今年是切斯特非常有意义的一年,新增了中文专业,师生们都在热衷的学习中文,因此非常欢迎各位来切斯特举办研讨会。惠勒教授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以自己四十多年前学习美学的经历谈了对美学研究的理解。他说对心里学而言,美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一般而言美学主要是学习艺术的本质、趣味,美的创造和欣赏。过去心理学往往倾向于用一些最简单的方式来解释美学问题,但美学研究不仅仅如此,而是对艺术、文化、自然等反思性的批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西方,哲学家分析了美学研究具有六个层面:一是关注艺术的技巧;二是非实用性的愉悦,人们为了艺术而欣赏艺术,不期待艺术能带来温饱;三是艺术的风格;四是艺术评论;五是模仿,艺术作品包含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看法;六是审美与生活的距离,美学是戏剧化的经验。惠勒教授强调,任何简单的颜色和意义的结合都不具有普遍性,而是与具体的传统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对颜色的理解是不同的。在接下来两天的讨论中,中国学者会为我们解释中国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儒家对艺术的作用如何与生活相结合的解释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重新审视人文的本质是什么。而宗教、哲学、经济与美学的复杂关系,也期待与会学者的深层讨论,最后祝大会成功,祝各位学者在切斯特大学愉快而有所收获。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代表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的发起者做了简短的大会致辞,他对美丽的切斯特大学承办本次论坛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切斯特大学为组织本次论坛专门升起了中国的国旗,非常感动。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是一个高端的国际性学术论坛,旨在就一些学术前沿问题展开中外学者的对话和交流,如今连续举办了四届,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加会议。王杰教授代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教授、副所长高建平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列文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教授、上海社科院许明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与其他高校的学者对切斯特大学精心组织本次会议表示感谢。


本次论坛采取大会主题演讲和会议论文宣读两种形式,会议邀请英国华威大学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Neil Lazarus教授、莫纳什大学的Justin O’Connor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教授和上海交大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做了大会主题演讲。四个主题演讲代表了本次会议的四个议题,“后殖民时期的多元文化与身份认同”、“文化经济与审美”、“宗教与文学、美学”、“中国梦与西方的乌托邦”。其他会议参与者围绕这四个议题宣读了自己的会议论文。在自由讨论的阶段,每一个议题都引起中外学者的热烈讨论,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与英国梦的比较、中国是否有宗教、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等话题都引起中西方学者持久的兴趣和争论。


切斯特大学人文学院现代语言系系主任Claire Griffiths教授为大会闭幕做了简短的致辞,她代表学者们对本次会议的具体组织者切斯特大学的马海丽博士和会务工作者表示了感谢。她高度评价了本届论坛的圆满举行,切斯特人文学院第一次迎来这么多中国学者,并很高兴听到来自中国学者的声音,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以及其他中国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尹庆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