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举办“哲学之创意:温故何以知新”高峰论坛

2020-12-08


2020年11月23-29日,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高峰论坛“哲学之创意:温故何以知新”顺利举行。此次论坛共分为十期,以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该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导师、《轻与重》文丛主编姜丹丹教授担任活动策划。此次论坛邀请到来自复旦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诸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哲学之创意:温故何以知新”这一专题,展开了为期一周的丰富而深刻的讨论。

此次高峰论坛对如何返归古典文本的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哲学研讨,寻找从概念到思想的再创造过程中“创新”的可能性。



重新诠释中国古典,在跨文化视野中探讨中国哲学开新意的途径

孙向晨教授的《生生:中国哲学的一种本体论预设》提出了“生生”这一概念,揭示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分析所缺失的诸多面向;温海明教授的《意生:周易乾卦的意本体论解读》从阳明的“致”引至意本体,在周易的框架下作了全新解读;刘悦笛教授的《走向中国人的“情本哲学”》试图以中国人生活世界的活生生的经验为基础,以情理交融作为思想内核来构建出中国人的“情本哲学”或“情本儒学”;林安梧教授则作了《<论语>一书所呈现的“本体诠释学”问题之探讨》报告,提出了论语的本体诠释学,认为应在多元与差异下重新审视中国哲学的特性;黄勇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反宽容的两个例证:庄子的道家论证和孔子的儒家论证》报告,深刻阐释了宽容一词的概念并探讨实际应用时是否应当采取“反宽容”态度;李晨阳老师的《哲学史、哲学、分析哲学——分析儒学的一个例子》通过分析儒学提出了关注哲学问题的建议。
 



探讨中国哲学本土化叙事,探索哲学理念考证与陈述的新方式


余治平老师的《董仲舒“天人三策”: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指出,董仲舒“法天而立道”,基于儒、宗于儒而又能够兼容并包,创造性地推进儒学发展,将新的儒学精神构建到社会伦常秩序中,把儒学的信念渗透到人们的内心世界中;朱承教授的《何以正名——<传习录>第43条读解》、刘梁剑教授的《李大钊的训诂哲学:<民彝与政治>研读》、于奇智教授的《解构的两大原则——德里达的“不止一门语言”与“不止一种思想”的创造》以及方旭东教授的《孔子论利》则从中国哲学概念重新出发,进行创造性诠释。
 



从欧洲古希腊经典的当代诠释出发,在汉语语境处理古典学


胡继华老师的《柏拉图的媒介考古学——景观之神、技术之神和书写之神》提出了以创造取代虚拟、以德性统帅技术、以灵魂驾驭书写等多种方案;林志猛老师的《柏拉图的神与双重写作》介绍了柏拉图通过改编传统诗人的神话,创作出别样的“神话诗”,表现德性完满之人和恰当的快乐;余明峰教授的《水:概念与隐喻》则围绕水的主题诠释展开了关于东西方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对话。
 



处理跨文化哲学方法论的问题

王俊教授《重绘世界哲学地图》点明了今天的世界哲学地图应当是多元思想空间的完整呈现;牟博教授带来《跨传统哲学交锋——交融的一个元方法论框架:温故创新》报告,以交锋与交融为元方法,针对一系列中西双方共同关注或涉及的哲学问题,探索如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韩振华教授《作为打开欧洲“未思”的手段——朱利安中国古典美学建构之解析》分析了朱利安在打开欧洲“未思”时借黑格尔、韦伯讨论中国思想时的做法。



 


在论坛闭幕演讲上,尚杰教授与于奇智教授展现了从解构到重构的思想创造的方法途径。此次闭幕演讲特邀冯俊教授担任主持,为持续一周的思想盛宴做了精彩总结。本次论坛还有幸邀请到多位对谈嘉宾,每位老师都对每个议题展开了充分、详实的论证,拓宽了哲学理论视野。每场对谈都精彩纷呈,亦不失学术交流的人文关怀,不断启发着听众们思考和提问。
 



本次高峰论坛充分探讨了哲学思考之创新,从多个维度描绘了当代哲学发展的现状,展示了当代汉语哲学及跨文化哲学在汉语语境下呈现的思想生命力。此次论坛也通过B站直播与在艺直播同步传播,每场论坛在线参与人数达上千人,引起了热烈反响。


撰稿/摄影:马彦卿、沈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