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我院多名博士生应邀参加第22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2020-07-29


第22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由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澳门大学、深圳大学和澳门圣若瑟大学共同主办,会议时间是2019年7月29日到8月2日,会议举办地点在在澳门大学,会议主题为“世界各地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未来”,本届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内地、澳门、香港,以及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巴西、葡萄牙、法国、英国、俄罗斯等50个国家和地区近12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邀请到多位比较文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张隆溪教授、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苏源熙教授、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等。我院博士生傅智伟、黄琼瑶、王浩、李珂提交的论文入选本次大会,并在会上作了个人报告。




(王宁院长与李珂同学合影)


本次会议设有7场全体大会报告、15个分论坛、30多场圆桌会议及分组论坛,与会专家将围绕比较文学的相关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傅智伟参与“他者眼中的中国文学”分论坛,报告题目为《论郁达夫留日小说:现代的诱惑与幻灭》,指导教师是符杰祥教授。傅智伟的报告从辛金顺等人对郁达夫留日小说对东方主义的认同的分析入手,指出前人的分析忽视了分析追求的失败造成的后果。郁达夫留日小说中的主人公作为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冲突,将他从成为西方一分子的迷梦中唤醒,使他意识到自己的中国性,引发了他的文化抵抗。在种族的竞争中,他明白了他所凭借的中国文化只是抵抗西方文化的工具,其本身在现代已丧失拯救的功能,而日本并不会认同同样以西方为师的他成为西方的一部分。由此,郁达夫以主人公之死破灭了认同西方和怀念古代中国的两种心态。


黄琼瑶参与的分论坛为“文本、图像与文体的跨域分析”,本论坛发起人是台湾逢甲大学的钟文伶老师,参与分论坛的有来自台湾地区高雄师范大学、逢甲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和博士生。黄琼瑶的发言论文《图文互动与女性在场——〈点石斋画报〉中的“窗口的女看客”为对象》,由其导师姜丹丹教授指导,本报告以《点石斋画报》中“窗口的女看客”图像为研究对象,将这类图像的的视觉呈现与文本叙述相对照,从中寻找女性的缺席与在场,探究图像与文字之间如何置换和改写女性的在场并重新进行意义上的编码,分析此类图像的视觉特征如何抵抗文字的规训,从而深入探析女性的在文字中缺席与图像中的在场透背后的深层原因。



(黄琼瑶同学发言现场)


王浩参与的是“文学人类学”分论坛,发言题目为《命名系统与空间象征——贵州西江地名表述沿革研究》,指导教师为高有鹏教授。该报告立足文学人类学“表述”理论,从贵州西江地名个案出发,探讨了命名系统与族群记忆、空间象征的历史关联,挖掘西南地名的变迁规律,反思地名表述背后的话语问题。


(王浩同学发言现场)


李珂参与的分论坛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报告内容是《<野草>和“地狱的萌芽”——鲁迅与博尔赫斯梦境书写的多维对比》,指导教师是张中良教授。她分别从从三个方面展开讲述:“跨问题的趋同”、“梦叙事的差异与未发现的自我”、“关于历史与文学的梦 幻想”,以此说明博尔赫斯与鲁迅关于梦境书写的相似性,无论是作为“废弛的地狱边缘惨白色的小花”的《野草》,还是令人无法忘却的“地狱的萌芽”,对于鲁迅与博尔赫斯来说,都是面向自我的一种幻想体验。他们在文体的模糊中试图去寻找一种似真似幻的真实性表达,从不同的梦叙事角度隐匿着彼此未发现的自我,这种隐匿可能是不想为人知道的苦楚,却也是与世人玩笑的一种甜 蜜游戏。李珂在报告中称,鲁迅与博尔赫斯作为两个相隔万里的造梦者,仿佛在叙述完全不同的主题和故事,然而,在文学文体的创新实践,个人主义的书写,以及徘徊于梦与现实之间的存在体验方面,他们不仅有过跨越时空的默契和心灵相通的瞬间,在“梦境”“现实”“自我”的阐明上,他们甚至是愿望一致的同盟者。



(李珂同学发言现场)


以上几位同学的报告均获得了与会学者的好评,并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在本次大会上,我院优秀学子们亲历了比较文学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的风采,听取了他们前沿而深刻的学术报告,吸取了多元的学术研究方法,此次参会经历必将为他们的学术之路增光添彩。


撰稿人:黄琼瑶 

图片提供:黄琼瑶/王浩/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