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冠”来袭,不断蔓延的疫情时刻牵动着人心。为全力打赢这场战“疫”,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师生校友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捐款捐物,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中包括正在人文学院求学的小林小百合、朴祺螺、韩梦琪3位留学生,她们累计捐赠人民币两万多元。三位留学生以人文学子的赤诚之心,为“第二故乡”踊跃捐献爱心助力战“疫”。
小林小百合是一位来自日本的留学生,2015年开始,小百合在交大人文学院读汉语言本科,2019年,她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继续在人文学院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最初她是因为喜欢中国电影里的历史和文化而选择来上海留学,之后她越来越喜欢中国,并且希望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文化。面对这次中国的疫情,小百合坦言自己见证了很多温暖的故事,比如由于口罩和护目镜长时间的挤压,医护人员们的额头、鼻梁、脸颊留下了久久不消的勒痕;双手被酒精和消毒液腐蚀、手腕起疹发红、防护服被汗水浸透……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让小百合尤为感动。虽然日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但她和家人也同样担心中国的情况,想为疫情出一份力。她和家人自发通过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抗击新冠肺炎援助基金给中国捐款。“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奋斗一线的白衣天使们都要平安归来!全世界人民团结一心,战胜病毒!”这是小百合今年最大的愿望。
另一位把中国当成第二故乡的是韩国留学生朴祺螺。2015年开始,朴祺螺在交大人文学院读汉本科,2019年,她继续在人文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这是她在人文学院求学的第5年。早在2002年,她便因为工作原因来到上海,至今为止,她已经在上海生活17年了。她说在交大读书的经历对她影响极深。汉字、文学、民俗、历史……每门课她都学得津津有味,越学越爱学,越学越爱中国。她认为正是有了这些知识的积淀,她才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与认识中国。已经40多岁的她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踏上新的征程——认真研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希望奉献余生培养出“和而不同”的中韩人才。这对于朴祺螺来说,既是美好的希望,更是远大的理想。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捐款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我就想做该做的事而已,这是我唯一能做到的,我希望为我深爱的中国助一臂之力。虽然我是韩国人,但我在中国生活已久,认识很多中国的老师和朋友。我一听到有关中国疫情、武汉封城的消息,就感觉这不是别人的事,而是我的老师和我的朋友的事。”朴祺螺的师妹也在湖北,最近她们时常通过微信互相问候。谈到疫情,朴祺螺表示自己并不害怕,而且很有信心。2003年,她也在上海经历过SARS,比起那时,她认为中国现在的防疫方式更加智能、措施更加科学、控制更加有效。
来自摩洛哥的韩梦琪同学是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正在学习汉语的孔子学院奖学金生。2019年9月是她第一次离开家到这么远的地方生活,可是她并不觉得交大陌生,反而适应得很快,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每次上课的时候感觉就像和我的家人在一起,老师们对我们非常好,同学们互相帮助,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找我的好朋友倾诉我的烦恼,还可以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我并不觉得孤单与生疏,而是倍感亲切,就像回到了一个梦想的家园一样!”在她心中中国是她的第二个家,能有机会来中国学习,她感到很幸运,也很开心。目前韩梦琪已经开始上网课,她也很想回到课堂,坐在教室里和朋友们一起学习,因为平常上课和在线上课是两种不同的感觉。假期她也给自己定了目标,想要挑战一下自己,比如准备参加HSK6级考试等,虽然这对她来说有一些困难,但是她认为只要尽最大努力学习,肯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当谈论到全球的疫情时,韩梦琪不无担忧:“现在摩洛哥确诊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担心,因为我爱的人们都在摩洛哥,我很担心我的家人。”当问及对中国疫情的看法时,她坦言现在最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他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她想告诉大家她一点都不害怕,因为她知道中国这次一定能战胜疫情。韩梦琪说,疫情发生的那段时间她身上没有足够的钱,所有的钱只够她自己生活一个月,但她还是想伸出援手。在她看来,人一生病就会变脆弱,想要别人的帮忙,可以帮到别人是她的荣幸。她的父母从小就教导她在别人有困难时一定要施以援手,这样至少会让对方心里感到温暖。在韩梦琪的影响下,她的家人给中国寄了很多口罩。最后韩梦琪想对中国说:“我想告诉你们,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你们是最棒的!2020这个春节非常特殊,很多人去世了,很多一线医生崩溃了,可是你们在十天内建设了医院,医生和护士也齐心协力,我会永远支持你们,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白衣天使加油,爱你们。”
点点荧光,汇聚星河,爱自各方,共抗疫情。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人文学院师生踊跃捐款,奉献爱心,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采访/整理:丁洁
撰稿:堵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