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举办“玉成中国:神话学与考古学专家对话”论坛

2019-11-01


2019年10月31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主办的“玉成中国:神话学与考古学专家对话”论坛在闵行校区人文楼211会议室顺利举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发表论坛致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主持开幕。



十余位人类学、神话学学者热情发言,就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各个剖面作出诠释与阐发。郭大顺、张敬国、刘莉三位考古专家分别在发言后对话评议。






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叶舒宪作题为《玄玉时代:孕育中原文明——早起奢侈品的神话观》的主题演讲,悉数文学人类学三十年理论建构,总结四重证据法、神话观念决定论、文化大小传统论、文化文本多级编码论、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论等方法论观点。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坚作《古史重建的三种路径》的分享,他认为疑古、信古、释古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从批判史学的潮流到机械实证史学的回溯,最终走上考古、文献、神话的拟合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带来《石峁夏都论》的讲演,从玉帛古国到干戈王国、龙山文化与齐家文化以及玉璋玉戈的实际用途与象征意义等角度阐述石峁遗址作为夏代首都到可能性。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胡建升在《神熊意象与中华文明探源》中指出,从三皇之首伏羲的神熊创世,到五帝之首皇帝的帝车制度,再到大禹建熊旗,熊是中华文明起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神话意象,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谭佳作题为《文学“互文性”与考古学的结合——以〈山海经〉为例》的报告,她总结了跨学科的难点与起点,并从文学理论的“互文性”的角度阐发文本与器物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辉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讲演《中华民族的起源》,从基因的角度重述中华文明起源,为我们展示了科技考古的新成果与新维度。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唐启翠的《璜珮鸣琅璆:从珩璜之佩看文明起源与中国礼制话语建构》,试图解决珩璜之佩如何表征或建构礼制话语的问题,探寻其背后的深层信仰。


本次论坛形成了积极良好的对话交流,创设了开放多元的学术空间,实现了神话学与考古学的跨学科交流融合,场面热烈,气氛融洽。


供稿:昃昊
摄影:杜琳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