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专栏

[我与人文学院]王亚茹:蓦然回首,仍可寻、少年心

2018-06-08





白驹过隙,一路走走寻寻,跌跌撞撞,终是到了凤凰花开的路口。站在硕士阶段的尾巴上回望这两年多,思绪万千、感慨万千。


2015年9月入学时的心情依然真切而温热,满怀憧憬来报道的那一天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播放,那天爸爸妈妈脸上的笑容、忙进忙出的身影还有我穿的那条长裙子都明艳生动。脑海中无数小人儿在欢呼雀跃:“我要来上海交通大学读研啦!”


硕士阶段我选择在本科“对外汉语”专业的基础上继续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一一年,学院按照培养计划给我们安排了合适的课程,不同研究领域的老师从专业的各个角度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指导。作为一名专业硕士,学院对我们的培养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发展。例如我的导师李柏令老师开设的课程《二语习得导论》从理论的高度指导我,并对我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帮助。而段沫老师的《汉语课堂案例分析》则从听说读写不同语言技能的教学上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和操练。


在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不断试炼的过程中,我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因此在研一下学期通过了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的考核,成为一名面向语言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兼职教师。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备一节90分钟的课,我需要6个小时的时间。我需要研读教材,思考曾经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再分析这堂课我需要怎么上,然后制作PPT、教具等,还要在宿舍试讲几遍,思考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以保证课堂基本顺畅。印象中的研一下学期的周末都是在备课中度过。踏上讲台的时候真的很紧张啊,紧张得在黑板上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都有点手抖。深呼吸,开始面对十几位不同国家的学生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后来,我和我的外国学生们教学相长,他们认真学习、我认真备课,他们说我和我的课很有趣,我觉得他们更有趣更可爱。因为这些日子、这些经历,我更加了解我的专业,也更加热爱我的专业。就这么和学生一起学着笑着,走过了3个学期和1个暑期。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16年暑期的预科班,那是学校的预科项目第一年。预科项目B的学生在徐汇校区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学习一年汉语,学院安排我担任这批留学生的班主任和暑期(第一学期)的汉语综合课教师。6个来自5个国家的留学生都是第一次来中国,除了两位同学会“你好”等几句简单的汉语之外,大家的汉语都是零基础水平。作为班主任,我关心他们的生活,衣食住行面面俱到,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来中国、来交大的生活。作为他们第一学期的汉语综合课教师,每周一至周五上午4节课,每天上午上完课后,下午加晚上的时间都用来备课成了我的日常。那些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忙忙碌碌的日子,充实而美好。我们虽拥有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这一年的相处让我们成为了亲如兄弟姐妹的朋友。后来,弟弟妹妹们顺利进入了交大的本科学习,我们之间虽有徐汇和闵行的距离,但我们依然会关心彼此的生活和学习。这一年和预科班一起成长,我收获了很多很多。除了师生情、友情,还有我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实收到学校“成长成才故事征集”的通知后,我就在回忆2015年9月入学以来的点点滴滴。不敢说成才,但要说成长,给我最多机会最多鼓励最多成长的是人文学院学生工作组。


9月入学以后,我经学院思政教师李琳莎老师推荐,参加了学校兼职辅导员的笔试面试,而后正式成为了一名学生辅导员,任职于本学院(人文学院)学生工作组。此前,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担任班级班长、学习委员、文娱委员等职务的我觉得自己有过相关的学生工作经验,所以应该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然而跟着汪雨申书记、李琳莎老师不断深入接触学生工作以后,才真正了解思政工作的内涵和意义,才意识到自己以前所学所知只是皮毛。


研一刚开始做辅导员的时候,我的主要工作是配合李琳莎老师在学院位于徐汇的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学工办的工作。做李老师小助手的时候,她体谅我课业繁重,交给我的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工作。第一次遇到困难是16年的4月,我负责筹备的一个活动在前期策划、联络、准备等已经完成之际遇到了一个不知道如何去解决的阻碍。当时很迷茫,手足无措之际,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跟她说明我的困境,请求老师指点。李老师非常耐心地听我说完并帮我分析了情况,而后以她的身份去帮我沟通协调,事情得以圆满解决,活动也顺利举办。犹记得李老师在电话那头安慰并鼓励我,告诉我即使位卑言轻也要合理地、用合适的方法去坚持对的想法和做法,不忘初心。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她始终春风化雨,在我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她没有责怪,而是倾听、宽慰、帮助我,使我明白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还有一次是在筹办学院的学术论坛时发生的事。论坛的各项事宜包括时间我都在第一时间转达和通知,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个学妹莫名公开在汉教中心通知群里质疑论坛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不仅不理解我们的工作,说话还很不客气。论坛筹备工作和忙碌的学期末各种事情堆在一起,那几个周末我都在忙活各种工作、解答各种问题,看到群里不明情况就针对我发表的言论,我没能控制好个人情绪,在群里语气生硬但克制地回复了她,告知她这样安排的原因并点出她该做法的不当。事情到这里,我的解决方法还算妥当,但事后我联想到她此前的一些事情竟越想越生气,一时冲动发了条朋友圈吐槽她的不是。后来在一次交谈中提到此事,李老师告诉我:其一我们有同院之谊,本该相亲相助,即使不是关系亲密,也该相互尊重;其二除了学生身份,我还是学院的辅导员,我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个人,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应该从集体和大局考虑,凡是三思而后行,切勿冲动,不能给自己和集体抹黑。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实在是狭隘又幼稚!


太多太多的经历,太多太多的故事,让我在一步步走来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思政”的含义,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从工作组的老师们身上学习到敬业精神,学习到理解、宽容、自律、反思、责任心、全局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体观,学习到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勿忘初心。


秋招的时候,被多次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在你的硕士阶段,你遇到过的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是什么?以及你是如何解决的?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脑海中出现的就是在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的宣传部挂职锻炼的经历。2016年暑假,我作为优秀学生干部受校团委推荐去团市委挂职锻炼。本因已有的暑期社会实践与挂职时间冲突错失此机会,幸得宣传部刘卓芳老师厚爱,得以在16年9月开始去挂职学习一个学期。那时候宣传部正好接到了团中央安排的“中国好青年”项目录播任务,正式去挂职前,刘老师将本季第一期的录制安排情况发给了我,我从头至尾浏览了一遍,了解了个大概就开始了挂职的实习工作。结果第一天早上刘老师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第一位嘉宾到上海的日期是什么?”我一下子懵了,浏览过材料以后,我特意去了解了第一期几位嘉宾的事迹并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但是根本没注意嘉宾们到上海的具体日期。我答不出来一脸窘迫,刘老师严肃地批评了我,提醒我来是挂职学习的,一定要严谨认真。一去就被批评的滋味确实不太好受,但确实是我没把握住关键信息,草草过了一遍,想来也是态度不够端正。


后来还有一次在电视台的录制现场,一位嘉宾的西装褶皱得厉害,大家正着急的时候,我急中生智利用发型师的水喷雾和电吹风来充当简易电熨斗,烫平了西装,解了燃眉之急。被众人夸奖的时候内心有点得意,而带教我的刘老师虽在现场,却没有夸我一句,说实话,当时内心有点失落,感觉这些日子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并没有换来刘老师的认可。直到那学期结束我要离开团市委的时候,刘老师给了我一个拥抱和礼物并跟我畅聊了一番,她告诉我我的进步她都看在眼里,勉励我继续加油。


我渐渐懂得: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学会反思、虚心学习,那么所犯的错误就是值得的。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也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和肯定,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哪怕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们也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本分,协调好自己的生活是基本。不骄不躁,不贪功不怕罚,认真做每一件事,全力以赴不留遗憾,时间自然会证明你的成长。


秋招也是一段历练和成长,我充分剖析了自己,和家人老师朋友们交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把握每一个机会,也终在浩浩汤汤的秋招大军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直到那个阶段,在面试时自信大方有话可说、在HR高度认可诚恳挽留的时候,我才真真切切深刻意识到,这两年半的经历是多么宝贵!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要开始,还有漫长的路要脚踏实地地走。我没有能力去讲好中国故事,但未来我仍会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无关成就,只为一颗扑通扑通跳动的心。


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字的时候,过往的一幕幕一件件都争先恐后地涌现,想说的话想感谢的人想纪念的事多到我理不清头绪,东一句西一段地分享了这么些感受和故事。总的来说,在交大的这两年半是我人生最丰富最精彩最充实的一段时光,“成长”是一个无比厚重的词,感谢这两年半,让我无愧于“成长”二字。即使成长为大人,也不能忘了儿时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大人。青春不止,奋斗不息,只盼我们归来仍是少年,是怀有纯粹理想和担当的好的人。


芳草碧连天,凤凰花又开,祝母校永葆青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愿你我幕然回首时,仍可寻得少年之心。



思政教授评语:


敲出这段文字的同时,脑海中仍然清晰重现着两年半之前的那个9月,刚刚结束对硕士新生的入学教育,我就被两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尾随”了一路。很多问题、很多想法、很多热情……那个长头发的女孩儿一直笑啊笑,于是我相信,这个叫王亚茹的学生运气一定不会差。


硕士在读期间,她的身份除了学生,还是兼职协助学院处理学生事务的辅导员。过去的两年半里,她像一块无时无刻不在高强度吸水的海绵,将自己的时间高效分配在专业知识学习、学术论文研究、学生工作承担、社会实践锻炼、就业实习参与等各类经历,忙碌却充实,成长迅速且成果显著。她能以出色的沟通能力与各国学生、各类人群无碍交流,短时间结交为真心朋友;她能以优秀的统筹能力全程策划大中型活动,从细节到大局,迅速解决突发问题;最重要的是,她能一直保持着那颗充满积极、阳光、善意的心,给身边的人带来动力和温暖。不难被理解,这样的她,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第一时间接到高层直接发出的offer。


有自己的倔强,但愿意为真情甘受委屈;有自己的脆弱,但总是用笑容勇敢迎接。她的优秀,源自她在不同领域经历中的学习和积累,更源于她时时主动的反思和调整,惟能如是,进步不止。凤凰花开、河入海流,相信,即便再历经多年,这颗“少年心”总会依然如初——闪亮!



导师简介





李柏令教授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系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


李柏令教授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及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研究,至今已历时36年。在此期间,曾先后赴日本阪南大学担任客员教授,任教汉语一年;赴新西兰教育部担任国家汉语顾问,指导全国中小学汉语教学,为期近三年。


在学术研究方面,李柏令教授研究兴趣广泛,重视古今中外的融会贯通。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并出版《古汉语词诠》、《新思域下的汉语课堂》、《汉语象征功能概论》、《第二语言习得通论》、《走下神坛的汉语和汉字》等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


李柏令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十余年以来,已指导研究生近50名。其中除了来自国内的研究生以外,还包括来自韩国、马来西亚、越南、日本、乌克兰等国的国际学生15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他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学生既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又予以耐心指点和悉心呵护,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历年来,多名学生在学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汉办优秀汉语志愿者”等荣誉。学生毕业后,或在上海市的大学、中学和小学从事教学或行政工作,或在上海市级或区级政府机关担任公务员,或在著名国企或外企担任管理工作,均成为各自单位的业务骨干。一名韩国研究生毕业后,被录用为韩国外交部工作人员。另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