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声音·专栏

学术讲座通知——”美在他处:手工与艺术的名与实“

2014-02-20

美在他处:手工与艺术的名与实

时间:2014年2月24日(周一)14:30

地点:人文学院312会议室

主讲人:彭兆荣教授


主讲人介绍

彭兆荣,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曾到法国尼斯大学人类学系,法国国家科学院“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中心”学习和研究,法国巴黎大学(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北京大学特聘项目博士生指导教授。四川大学“985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特聘教授,校外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985基地”特聘研究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参加“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政府间特别会议”,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草案”(Draft Set Criteria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工作。主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泉州“南音”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名录的后期项目工作,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9、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


内容简介

讲座和讨论从一个“物象场景”说起:

日本国立大阪民族学博物馆的进门通道有一个摆设(下图),这个世界著名博物馆的引介(introduction)设计如此简单,但用心良苦,也匠心独具。它让所有参观者在进入博物馆时思考一个问题:“手工还是艺术”,因为这个问题延伸出的各种观念、价值、表现、形制、技艺等与整个博物馆所展出的“文物”脉络相通。它旨在提醒:重新反思“艺术/手工”的名与实对于诸如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民俗学、考古学、博物馆学、遗产学、美学等重要价值。

“手工/艺术”历来是艺术史中一个至为重要辨析性问题,这一问题的知识谱系线索主要是沿着西方的思维价值与表述逻辑进行的,传统人类学又植入了原始社会的“遗留物”(survivals)的另一个维度,使之变得更加复杂,并呈现出话语中分类/排斥的强烈意含;而将这些思维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分类概念置于中国的手工技艺传统则使这一问题变得充满矛盾,尤其近代以降,西学东渐,我们不得不袭用西方的艺术形制于知识、于分类、于科制、于教学,削足适履。今天,这种情形到了重新反思和检讨的时候。讲座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对手工/艺术之名与实进行讨论,进而提出“质洋”问题,对百年来在文化不平等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被迫的“半文化殖民”进行“词与物”式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