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史克礼教授来人文学院主讲“方太国学大讲堂”第八讲

2018-05-24

“心眼吧,没有不行,‘缺心眼’;多了也不行,‘多心眼’。做事呢,太认真,是‘死心眼’;考虑过细,又是‘小心眼’……所以大家一直劝我:‘你还是长点“心眼”吧,别再到中国和中国人说什么“心眼”了!’”以一连串有关“心眼”的幽默话语开场,德国当代汉学家史克礼先生,于5月23号下午,在交大人文学院为大家奉献了一堂来自异国的国学讲座。







讲座中,史克礼先生先从现在通行的汉语词典中对“心眼”的释义着手,考察“心眼”一词的源流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心眼”一词主要有“内心”、“心机”、“气量”等含义。而在古代汉语中,“心”之概念,逐渐成为较高认知能力的中心,担负有反思、计划、分类以及理性决策的功能,如荀子就在其《正名》篇中描述“心”对于感情的作用:“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在中国古代,“心”有从“心”(heart)到“心灵”(mind)的演变,又有“心之心”的概念,在《管子》的《内业》《心术》等篇中对之即有描述,如谓:“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管子?内业》)而“心之心”与现在俗称的双脑(double brain)又有所不同。


在中国典籍中,“心眼”一词可追溯到中国早期佛教译著,在五世纪初译成汉语的《观无量寿佛经》其中就有“心眼”一词,如其中对于摩揭陀国国王瓶沙王的描述:“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増进成阿那含。”而对“心眼”最早的用法,则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的庄子:“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眼,及其有眼也而内视,内视而败矣。”在很早时候,中国人也就认识到了人性虚伪,人心难知难测,庄子即引孔子之言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而要知人心,又可通过“九征”,即九个方面的征候来加以辨别:“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以上三处引文均见《庄子?列御寇》)史克礼先生虽然探讨的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心眼”概念及其语意变迁,但因他在论述时又时时将中国和西方的相关概念或言语做对比,所以透过其对“心眼”的探讨,折射出的实是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


从演讲开始到与观众互动,史克礼先生全程用中文发言,不仅语言流畅,毫无滞碍,而且古今中外,广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可谓是真正的“中国通”。演讲结束时,满堂的掌声就是对他在这场演讲中所体现的睿智思考,渊博学识,谦和精神的感谢、欣赏与敬佩。




史克礼(Schwermann  Christian)先生是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教授,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副院长,欧洲汉学学会理事, 2016年起担任上海交大海外汉字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与中世纪中国文献、古代汉语语法及修辞学和出土文献研究,为当代欧洲汉学界的后起之秀,先后出版《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文体变异》,《西周金文中的群体著文研究》《论证文体的轶事:论〈说苑〉的构造》等著作多种。

撰稿:姚大勇
摄影:宋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