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黄子平教授应邀来人文学院举办讲座

2018-05-17

5月15日下午,应人文学院邀请,著名学者、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黄子平先生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作题为“体裁的政治:汪曾祺和他的短篇小说”的讲座。包括人文学院副院长丁晓萍、中文系主任张中良教授在内的众多师生聆听讲座。讲座由中文系教授符杰祥主持。




黄子平教授认为短篇小说不同于短篇故事,是现代的产物。它一向是较为边缘的一种文类,但也是一种独特的文类。西方的短篇小说的历史不过200多年,中国的短篇小说的历史只有100年左右。中国的短篇小说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现代的体裁。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发行的失败说明了这种体裁的新异和边缘。刚刚兴起的中国短篇小说本身带有跨越文类的特征,其中有着浓厚的抒情的味道。

在当代,由于宏大叙事的历史要求和阅读市场的消费需求的双重推动,长篇小说牢牢占据了文类的主流位置,与诗歌一样,短篇小说的价值常常被漠视。汪曾祺是当代中国少数(如果不是唯一)专注于短篇小说写作及其理论建构的一位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是独特的、跨文类的,但期创作又始终是短篇小说。汪曾祺的写作让人们看到了短篇小说这一体裁的独特价值,为短篇小说在文类系统中争得了位置。



汪曾祺是天生的短篇小说家。他无法写作长篇,这是由他的气质决定的。他本质上是个诗人,因而他写作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帝”的计划失败了。汪曾祺的短篇小说的“短”是一种主动追求的风格。他受中国水墨画的启发,认为短篇小说是“空白的艺术”。小说的内容多在写出来的之外,而非之内。尽可能的节省字句,反而能增加小说的容量。小说的空白和余地要有读者自己来增补,因而这样的短篇小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这样的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是不同于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如果长篇小说的作者与读者的地位是前后,中篇小说是对面,则短篇小说的作者是请他的读者并排着一起行走的。”“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与人生的态度紧密相关,而不只是一种创作,却是“一种思索方式,一种情感形态,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短篇小说不仅必须有诗意,还要有散文的美、散文的广度和随意。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吸收了诗歌、散文的长处,沟通了不同的文学体裁。他自觉建构短篇小说的理论,进行坚实的创作实践,打破了人们对当代小说的固有观念,挑战了文类系统中不同体裁的等级关系。

讲座上,师生们热烈讨论了汪曾祺短篇小说与“体裁的政治”等问题,黄教授也耐心、风趣地回答了大家的提问。

撰稿/摄影:傅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