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何为“中国传统文化”?——方铭教授为我校师生释疑解惑

2018-04-19

4月18日下午,人文学院312会议室座无虚席,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教授为我校师生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







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人们一般觉得不需要辨析,认为以前传下来的一切都可称作我们的传统文化。方铭教授别辟蹊径,循名责实,从“传统”二字之本义入手,辨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通过诸多古代有关“传统”语词的例证,方教授认为,在古代语境中,“传统”之本义在于政统的合法性。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儒家经典,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战国之前,六经之道一以贯之,战国之后,孟子、扬雄、刘勰、韩愈等人提出 “原道”、“征圣”、“宗经”等主张,其目的也正是为了维护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时,我们应首先区分“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 “中国文化”可以包括“中国过去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国固有的文化”,甚至可以包括“20世纪的中国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载道”的文化,就其本义而言,只应该是中国“传承道统”的文化,也就是那些传自先秦而又能体现人类文明方向的核心价值的文化。

方教授具体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认为孔子所倡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下为公”为基本出发点,其核心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简而言之,即孔子所谓“恕”,即把一切人都看作是平等的主体;扩展而言,即孔子所谓“忠恕”,“忠”为尽己之道,“恕”为推己之道,既有尽我所能的责任,又有推己及人的立场;如果再扩展,就是“忠恕”“均平”和“仁惠”,“忠恕”是个体行为准则,“均平”是社会运行原则,“仁惠”是国家的基本立场。如果个人有“忠恕”德行,社会运行贯彻“均平”原则,国家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仁惠”情怀,那么我们传承道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就达到了。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方教授分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爱人为本的文化,是强调天下情怀和士人责任的文化,是强调坚守底线的文化,是一心向善的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特征,决定了其独特价值。中国文化萌芽和生长在中国,被中国人长期坚守,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符合人类文明方向,可以作为建构未来的文化,这些也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主体性、传承性、普遍性、世界性、永恒性诸特征,并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

在方铭教授通俗易懂而又饶有兴味的讲述中,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悄然过去。演讲结束,方教授还与听讲者互动,热忱耐心地回答了大家的提问。讲座结束后,有的听讲者意犹未尽,方教授又留下来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细致解答了大家的困惑。这次讲座不仅廓清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也激发了大家对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热情,而方铭教授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考、儒雅的风度、谦和的精神,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神写照,更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撰稿:姚大勇
摄影:宋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