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专栏

[我与人文学院]余子靖:绕道步入正轨

2017-02-28

余子靖,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3级本科生,后转入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4级。热衷于语言和电影,然所学粗疏,涉猎有限,还望精进,慢慢沉淀。




选择来到人文学院学习,是我对自己清醒而又不失亢奋的掌舵。


2013年早秋,刚走进交大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第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还算一帆风顺,一切都包裹在兴奋未知的表象之下,未来的不可期都是无限活力的源泉。第二个学期来临,医学院大一送走了一批去卢湾校区学习的同学,留下的也都在为大二离开闵行打点着行装。大家抓紧把握着最后几个月“多样化”的大学时光,想一股脑地把闵行交大的资源吃干净。也就是这样随大潮,我开始和人文学院结缘。转专业的想法也就在专业课之困顿与选修课之自在的协同下萌蘖,但真正下定决心还是艰难的。了解交大的中文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但一旦要咨询家人朋友的意见,我倒倍感紧张。我几乎已经是想到了会被怎样规劝,然而实际上,电话那头传来的却都无一例外是鼓励支持的答复。毕竟都是熟识的人,知道我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当然,事情的推进从来不能只靠精打细算深思熟虑,一点没由头的冲劲反而是最不可或缺的。先是半尴尬半决绝地面对医学院老师的质询,再是满怀感激地辞去转专业第二志愿英语系的录取通知,我终于在医学院大一下学期那个初夏,忐忑却又义无反顾地走进人文楼,步上二层,参加面试。而真正进入人文学院学习,又要等到那一年秋天了。

2014年9月军训完,从西区搬到东区,我像是时间旅行一样又一次开始了大一的生活。转专业后有许多免修的课程,生活确实轻松了些。同学们都不喜欢学院被别人称作“养老院”,不喜欢被想当然地认为课业很轻松。确实,被轻视被看扁总不太高兴,但我觉着轻松地学习也没什么不好,更没什么可羞臊的。“轻松”,不过因为如鱼得水,人与环境相洽罢了。况且毕竟,每个学院每种学科的培养方式迥异,人文科学的学习,需要太多课堂外的东西。“轻松”,正是学习向生活开放的一个契机。于我而言,转专业后最头疼的不是要调整学习方式,而是应付或熟识或陌生的朋友的盘问,每当我说明是从医学院转到了人文学院,十有八九对方总要有意无意地总结以“弃医从文”四字,甚而还补上几个先例,也不知是想嘉许我还是鼓励我,又或者是想反把我给震住。谬赞也罢,殷切的期许也罢,无心的客套也罢,我总还难左耳进右耳出,每次都只能回以略显难堪的微笑,又暗暗为自己捏一把汗。不过这倒没给我什么额外的压力,只因我本身也无意自比鸿鹄,由医入文无非从心所向。退一步讲,“人文”也从来不是靠挽狂澜于既倒的自我标榜而得以扶大厦之将倾。无论轻松烦恼,我很快地融入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当新同学们都在广袤的五千亩闵行校园里摸索扑腾时,我终于算是找到了一片安静的沃土。

我打心底里喜欢咱们院,尽管有时候也跟同学们打趣说学院小,好多同学竟然都不知道交大有咱们这个院,但我偏偏喜欢它的安静。我本身就不太擅长主动跟人打交道,人文学院算是帮了我个忙,免除了不少大院中难以避免的杂俗。班上的同学,上几级的学长学姐,还有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很容易就熟络起来,人不多,刚好凑成个大家庭。大一大二时候,班上同学还分成几个小组跟着不同的老师定时聚在一起读书探讨,在老师办公室或者学院的休息室,喝着茶聊着天偶尔还有学术性的争辩,好不惬意。学院很安静,但不孤僻,也举办全校的活动,热度或许还有限,但毕竟人文气氛不是靠锣鼓喧天的热闹就能现行拼凑出来的,我觉得咱们院步子徐而稳,厚积薄发,先充实自我,再向外渐染,就挺好。

年级升高,课业也开始深入,“轻松”可能不再是主旋律。在日常忙碌的间隙抬起头来发呆,毕业看似遥远却又在望,未来又在眼前摇摆起来。但因为今天仍在读书,生活得以免于空洞,因为走在正道上,迷茫如何都还不至于慌乱。而因为人在人文学院,我能确认自己的把握。


作者:余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