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人文学院首届博士生论坛在闵行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及研究生学会联合主办,论坛主题为“全球化时代‘中国梦’的记忆、书写与文化认同”。
校研究生院副院长杨升荣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编审王兆胜、《文学评论》副主编王秀臣和南京大学教授蓝江在论坛开幕式做主题发言。人文学院副院长丁晓萍,中文系系主任及论坛学术指导教师张中良教授,中文系教授叶舒宪、高有鹏、朱丽霞和副教授吕浩,哲学系青年教师邓刚,研究生院培养办工作人员侯宗胜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30余位博士生参加论坛。
杨庆存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新人文学院2015年5月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国际化博士生论坛,是研究生学术教育国际化的良好开端。论坛的主题富有思想品位和时代气息,体现了鲜明的人类意识、国家观念和全球视野,同时又反映了策划者的思想境界、学术眼光和使命意识。杨庆存表示,本次博士生论坛搭建了一个思想交流与学术切磋的平台,开拓学生学术视野,增进了解和友谊,为今后开展更多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他强调,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深入发掘、深入研究、深入推广,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才是关键。创办这样的论坛,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弘扬。
杨升荣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研究生院非常支持人文学院的本次博士生论坛活动,并会长期关注和支持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开幕式上,三位特邀专家王兆胜、王秀臣、蓝江分别做了题为“文学研究的创新性问题”、“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学思想的早期形态”和“从存在到实存:巴迪欧的本体论和现象学”的主题发言。
论坛分组讨论分别以“族群、‘中国梦’与乌托邦”,“身体、记忆与认同”,“中国传统与文化研究”和“艺术审美、知识建构与教育传承”为主题。学术指导教师张中良全程参与小组讨论并提出指导意见。
人文学院副院长丁晓萍在闭幕式上对本次论坛的圆满结束表示祝贺。她强调,本次论坛是人文学院举办的第一次博士生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人文学院将把博士生论坛办成常规性论坛,期待其他高校的博士生加强与交大人文学院的交流,共同发出我们的声音。
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海内外博士生发来的近60篇论文,经过评审,共41篇论文入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台湾大学、鲁汶大学、海德堡大学、洪堡大学和巴黎三大的35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参与了讨论。本次论坛充分利用多媒体沟通工具,以Skype等实时现场网络视频和播放录制好的发言视频的方式,让海外学子也参与讨论。这充分调动了海外博士生参与研讨的热情,为今后的学术研讨方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本次论坛是一次海内外学子共同书写“中国梦”的尝试,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研究生应有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自信。
摄像:张恬、王真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21:03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