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专栏

[我与人文学院]董少校:最是那份务实

2016-03-11

      董少校,生于1979年,山东高密人。先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系、人文学院中文系,2002年获工学士双学位,200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自2010年起任职于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中国教育报上海记者站,记者。已发表新闻作品逾两千篇、书法篆刻评论多篇,出版《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副主编)、《陆康消息》(编著)。关注上海当代篆刻及书法进展状况,并从事美学理论研究。


       如果不是考回上海交大人文学院读研究生,我很难设想,现在是继续在外资银行做数据处理工作呢,还是在其他什么单位谋生?但要像现在一样拥有靠文字吃饭的稳定平台,恐怕是很困难的。可以说,离开银行到人文学院读研深造这一步,从根本上扭转了我的职业道路乃至人生走向。


       2008年从人文学院硕士毕业后,我留校在宣传部工作两年,2010年进入中国教育报上海记者站工作至今,期间2015年起在同济大学读哲学专业博士生。作为一名本科读工科的学生,人文学院给了我基本的文科学术训练,也带给我一种务实品格的熏染,让我在后来的工作、研究、读博中收益。


       当时刘佳林老师给我们上过《文化研究》课,没有考试,只需提交一篇课程论文,我写的是《网络搜索: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他在评定分数之外,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比如对“知识”的定义多此一举,在四平八稳的叙述之外提供一种新想法。这轻轻的一点拨,让我感受到做学问的妙处。我修改了向外投稿,被一家学报初步接纳,只是因为版面费原因未能达成。


       不过这篇论文一直在我手里,没有丢开。2010年开始,我先后参加了上海市和教育部课题“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除了做协调组织工作,还承担一部分写作内容,论文的主体部分被我用在了研究课题中。也曾经向外投稿,可惜仍然没有成功。待到2014年,我修改后做了第三次尝试,得到张生老师协助,《遮蔽与呈现:搜索引擎的权力双螺旋》终于在《当代传播》发表。在人文学院播下一粒种子,七年后终于开花结果。


       工作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往往对交大也设有人文学院表示诧异。这种认知与学校偏重理工科的传统有关,一时难以改变;有名校的光环而没有名院的照拂,这提醒自己唯有多下点功夫,把事情做得实在一些,方对得起学校的招牌。其实人文学院在交大的相对弱势状况未尝不是一种机遇,看上去荒芜,实际上学生可以得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导师夏中义教授让我们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我研究丰子恺散文风格,大致每月到他家汇报论文进展,听他指导,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他做学问的严谨扎实。经历过了,就成为永恒的财富。


       当时授课教师中给我较深影响的还有张生老师。他上课、做学问都老老实实,不故作姿态。2005年博客刚刚兴起,他告诉我们,不要老是写今天我吃了什么、去了什么地方,而要把博客当成别人可读的像样文章。这后来成为我记在心上的准则,就是不乱发感慨,把笔下的文字理顺,写成过后还值得一看的东西。从2013年开始,我连续考三年博士,终于成为张生老师的博士生,不能不说,这是在人文学院结下的因缘,而且现在仍在延续。


       这几年我除了写教育新闻,还业余从事书法篆刻批评研究,发表了一些评论和论文。这种写东西的胆量和底子,与人文学院也有莫大的关系。最是那份务实,让我受用至今。在上课学习西方文艺理论以及完成硕士论文过程中,训练了写文章做研究的技能,然后实现研究对象从文学到书法篆刻的自然转变。


       有唐文治等老前辈的文科历史渊源作指引,有交大的雄厚实力和崇高声望作后盾,人文学院的前景当然是美好的。这是一所务实而有朝气的学院,作为一名毕业生,我为这里的发展进步感到自豪。


作者: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