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2005年“诗词教育与研究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华诗词学会高校工作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诗词教育与研究基地联合主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协办。
中华诗词学会张存寿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高工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王玉明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高工委常务副主任、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高工委执行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诗词教育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张玉梅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高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肖红缨教授,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叶伟江,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长王骏等嘉宾出席大会。来自全国诗词教育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西子湖畔,共商诗词教育发展大计,共绘中华文脉传承蓝图。

开幕式上,叶伟江书记代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致欢迎辞。他引诗明义,深刻指出本次论坛正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的关键时刻,为探讨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提供了重要平台。他回顾了学校作为全国高职院校诗教先行者近三十年的探索历程与成果,强调诗词教育未来发展需汇聚众智,并表示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新时代诗词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存寿副会长系统阐述了新时代“诗教”的使命与格局。他指出,在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下,诗教的目标已从单一伦理教化扩展至文化普及与审美启蒙,其内容与实践方式也日益多元和系统化。他高度肯定了论坛议题的前瞻性,并强调其在理论构建、技术赋能、美育融合与实践创新等方面对推动传统诗教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意义。

王玉明院士分享了诗教探索的三点期望:一是回归本原,期待一场叩问经典的深度对话;二是面向未来、聚焦育人;三是共筑合作之桥,推动协同创新。他也借此契机,向杨叔子院士和叶嘉莹先生表达了深切缅怀,勉励各位青年学长继承前辈精神,学习前辈人品,不断提升诗词教育、研究和创作水平,让诗词这一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永放光芒。
张玉梅教授介绍了论坛面向高校师生及校友、融汇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鼓励各层次师生参与的开放特色,并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在诗词文化传承方面的历史与创新,展望了文理融合推动“智慧文科”的前景。她认为,中华优秀诗词文化如清泉般润泽人心。高工委将以常态化机制推动中华诗教事业持续发展。

王骏会长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感谢主办与承办单位。他指出,此次论坛汇聚全国顶尖智慧,是传承中华文脉、推动诗词发展的重要契机。在肯定浙江诗词普及教育成效的同时,他也坦言其在高校诗教及AI赋能等前沿领域仍有不足,期待借助本次论坛的专家智慧破解难题、深化合作,共促中华诗词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

吴硕贤院士特意寄来贺诗:“诗词教育利千秋,传统弘扬遍九州。学者文人齐论道,集思广益献宏猷。”2025年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词讲解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何金霏为专家们展示并诵读。

本次论坛设置大会报告和分组研讨。大会报告通过专家前瞻性的视野、严谨的学理剖析与鲜活的实际案例,有效激发了与会者的深度思考与热烈探讨:分组学术研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推进会则围绕具体议题进行了更为集中的互动交流,形成了思想碰撞与智慧激荡的良好局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团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训诂学年鉴》编撰及数据库建设研究”推进会由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张玉梅教授,与项目组成员、子课题负责人张学涛共同主持会议。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到场致辞,子课题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冯蒸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富金壁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洪帅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乐川副教授,汉江师范学院黄武智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田峰博士,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王兆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李金泽等分别在线上或线下汇报课题进展,就课题关键环节与核心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不仅为后续工作系统地梳理了操作思路、明确了主攻方向,更凝聚了团队共识,为下一阶段高效、高质量地推进年鉴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鼓励广大青年学者,激励学术创新,本次论坛还设置了“青年学者优秀成果奖”。经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与充分讨论,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获奖名单在现场公布。
本次论坛进一步凝聚了思想共识,搭建了智慧对话平台,将为新时代中华诗词教育的繁荣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