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5周年,探讨鲁迅对中外左翼文化运动的贡献,“中国鲁迅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鲁迅与国际左翼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于10月24日至26日在上海顺利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来自全国9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
会议期间,中国鲁迅研究会召开了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和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完成换届。新一届理事会即第十二届理事会召开了首次会议,选出了新一届理事会负责人。黄乔生当选为新一届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原会长董炳月届满卸任。

10月25日上午,会议在闵行饭店开幕。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张全之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常委、副所长张重岗,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炳月分别致辞。
齐红代表承办方热烈欢迎和由衷感谢与会专家。她指出,在深化改革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本次会议聚焦鲁迅与国际左翼文化运动的关系,意义重大。她强调,上海作为20世纪30年代国际左翼文化运动的重镇,其独有的城市品格为左翼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土壤。她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鲁迅研究传统,期待能够通过此次会议提升学院鲁迅研究团队的研究水平。她表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在吴俊院长的带领下,将积极推进中国左翼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为中国学界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张重岗回顾了中国鲁迅研究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渊源,指出本次议题的重要意义,以及鲁迅在左翼知识分子中的特殊性。他表示,鲁迅的创作与革命实践不仅属于全球左翼文化运动,更丰富了世界文化,为回望第三世界文化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且为当下思想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他强调,当下的文学研究,要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本次大会的议题,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贡献力量。
董炳月认为,此次会议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召开的一次正确的学术研讨会。他从历史、身份、思想资源、文艺形式等多维度阐释了“左翼鲁迅”的经典性。他强调,鲁迅与左翼文化作为历史遗产需要持续研究和广泛传承。而在本次年会的研究者中,不但有资深专家,也有学术新秀,说明学术价值和传统得到了延续。
本次大会共分为三场主题发言和五场小组讨论。开幕式结束后,会议开启了首场大会主题发言。本场主持人为中国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黄乔生,评议人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赵京华。浙江大学黄健教授讨论了鲁迅“左转”的原因、理路及内在逻辑。四川大学李怡教授分析了鲁迅从“华夷”观到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转变。上海交通大学高旭东教授通过鲁迅的散文诗,重审了鲁迅“非典诗人”的特殊身份及价值。青岛大学吕周聚教授梳理了鲁迅与美国左翼作家之间的交往及其对中美左翼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中国鲁迅博物馆姜异新研究馆员根据史沫特莱关于鲁迅50岁寿辰三个叙述版本的差异,揭示其中鲁迅形象的三重镜像。
第二场大会主题发言的主持人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评议人是吉林大学教授王学谦。上海交通大学王锡荣教授提炼了左翼文化精神的六大特征:高扬理想、勇于批判、心系大众、锐意创新、引领时代、顽强抗争。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将《死火》置于左翼鲁迅、世界文学维度考察,强调发扬左翼文化精神需汲取世界知识。厦门大学俞兆平教授讨论了鲁迅的“灵魂四位”,并指出其是文学意象的原点。华中师范大学许祖华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化思潮之中考察鲁迅,挖掘了其与思潮的契合点和差异性。中国人民大学张洁宇教授通过《范爱农》《铸剑》《孤独者》等文本,分析了鲁迅对生活与生存的独特理解。苏州大学汪卫东教授致力于探讨鲁迅思想结构的变化,指出其后期思想演变是基于其思想元素的变化。
10月25日下午,会议召开了五组学术讨论,每组讨论均分为上、下半场。小组学术讨论共有近140位专家发言,议题丰富深入。首先,鲁迅及其相关史料在此次讨论上得到进一步梳理。鲁迅手稿研究、鲁迅的人际交往、鲁迅的周边人物、《鲁迅全集》编纂等话题,都得到了充分讨论。其次,与会专家十分关注鲁迅的创作。一方面,鲁迅的文本如《伤逝》《野草》得到重点讨论;另一方面,祥林嫂、阿Q、范爱农、孔乙己、看客、“大哥”等人物形象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此外,杂文、诗歌、翻译、书信、评论等文体话题,也受到学者注意。再次,鲁迅思想研究是本次会议热点。鲁迅的“青年话语”、“立人”思想、“大众语文”观、儿童及儿童读物观念、身份认同、“左转”思想理路、启蒙与革命思想等,都得到了细致讨论。鲁迅的不同形象,如“左翼鲁迅”“东亚鲁迅”“城市鲁迅”“西安鲁迅”“新兴木刻之父”“延安鲁迅”等,均有详尽阐发。鲁迅思想的接受与阐发,也是本次大会的学术焦点。与会专家们讨论了路翎、冯雪峰、瞿秋白、严家炎、乐黛云、丁景唐、唐弢、谢觉哉、曹文轩、刘春勇、李哲等人对鲁迅思想的阐发和继承。最后,大会关注鲁迅与左翼文化思潮的关系。“两个口号”论争、“第三种人”、“到民间去”运动、大众语运动等经典话题被再次展开。此外,鲁迅作品的视觉化及改编问题,也在小组中得到了广泛讨论。
10月26日上午,本次大会举行了第三场大会主题发言、小组讨论成果汇报和闭幕式。第三场大会主题发言的主持人是南开大学教授刘运峰,评议人为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李浩、西北大学教授姜彩燕。
复旦大学张业松教授通过梳理杂文研究史,指出鲁迅并未自觉将“杂文”概念化。云南大学段从学教授认为,《狂人日记》是一种具有双重结构的故事。由于《狂人日记》的承载媒介是杂志,因此具有特殊的阅读体验。上海交通大学付杰祥教授以瞿秋白的“文学清单”为线索,讨论《阿Q正传》的革命话语及人物形象。中山大学的朱崇科教授讨论了鲁迅的翻译家身份与其创作的关系。中国海洋大学邱焕星主张由史入经,着重讨论了鲁迅本体与阐释鲁迅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李玮教授,在左翼文化运动的脉络中考量瞿秋白的鲁迅论。浙江工业大学张勐教授注意到鲁迅在处理左翼文学时“以译代评”的现象。北京大学张丽华副教授使用阿甘本的理论阐释了鲁迅的关键文本《药》,以阐明鲁迅化的生命政治。山东大学钟诚副教授以东亚问题为核心,从政治维度讨论“东亚鲁迅”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芳研究员从博物学传统出发,处理《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本解读话题。
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先飞主持,五位汇报人分别是东南大学的张娟教授、青岛大学的韩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侯桂教授新、西北大学的袁少冲教授、东北大学的国蕊教授。
闭幕式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赵京华作学术总结。他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明确精准。一方面是大会主题的历史节点,让鲁迅与左联在上海的历史过往得以重新回顾;另一方面是国际主义的关注,让国际左翼文化运动得到了反思,也为后全球化时代提供了新思路。他建议未来会议可增加学者对话时间。会议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张全之教授代表承办方,向中国鲁迅研究会、全体与会专家、会议组织教师和全体会务组人员表示感谢,宣告大会圆满闭幕。
中国鲁迅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鲁迅与国际左翼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推动了鲁迅及中国左翼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之间的对话,进一步深化了鲁迅研究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形成了从“史料—文本—思想—思潮”的多维讨论,提供了历史与未来、民族与国家等多重视野,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贡献力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将继续发扬鲁迅研究传统,搭建优质学术平台,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和创新工作,为本学术领域研究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