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跨学科视域中的新时代文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美学》《文艺理论》编委座谈会顺利召开

2025-09-04

2025年8月23日至25日,“跨学科视域中的新时代文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美学》《文艺理论》编委座谈会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共同主办。此次会议旨在探索在交叉学科视域下的学术研究新趋势,讨论学术如何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如何回应现实,如何与大众对话。


8月24日上午,会议开幕式正式开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教授担任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张安民副总编和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一级巡视员任小文分别致辞。


此次会议共开展一场主旨报告和三场圆桌论坛。主旨报告上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永清教授主持,下半场由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主持。张法教授认为AI时代下的图像生成所造成的虚幻世界普遍化,创作主体、创作工具、创作问题等均发生剧烈变化,迫使文艺领域需要面对诸多新的美学问题。谭好哲教授提出,AI时代的到来给美学带来巨大冲击,需要进行反思性重建,对文艺的异质性、主体性、艺术真实、艺术功用等基本话题需要进行重新讨论。宋伟教授围绕“人大复印资料”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进行讨论,指出复印报刊资料应当保持学术中心,同时以才胆识力保证材料的精粹,让资料摘编成为一种知识生产。丁国旗研究员指出,文化领导权的概念理论始终内在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之中,而讨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过程。高远东教授从现代文学批评的层面指出,“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应是知识体系内部发出的声音。“中国话语体系”既是自然形成的过程,也是自觉建构的过程。罗岗教授从网络视频现象出发,发现短剧的兴起意味着新的文艺形式的出现,继而讨论了“新大众文艺”的概念生成与具体变化。李继凯教授从人机磨合视野出发,关注老一代学者如何面对AI时代的文艺生产与文艺研究,重审AI时代人文学科的价值意义。肖鹰教授认为,虽然话语体系建构已成为较为流行、常见的课题选择,但是学术体系的建构活动需要长期、基本的建设。学术体系建构应以学术价值为标准,避免流于学术同质化。金永兵教授认为,转载要以专业眼光遴选精品,给学人以标杆,建立起中国学术范式,触及中国现实,引领中国学术。杨庆祥教授围绕文学教育展开讨论,他认为AI时代的文学教育面临社会、高校、个体三重问题,进而提出要增加审美教育、技能教育和开放性研究。曾军教授认为,中国人文学科存在反技术的历史传统,因而当下学界要以技术论文为基础,反思理论话题。高玉教授提出,中国文学研究无法回避数智时代,但应当警惕交叉学科产生的知识碎片化问题。


8月24日下午,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编委座谈会”圆桌论坛上、下半场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文编辑部副主任、编审冯琳与《新华文摘》编审陈汉萍主持。冯琳向在座专家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本情况、制度改革、具体审稿流程和未来发展方向。李继凯教授衷心祝愿“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取得更好成绩,并表示作为编审愿意为平台奉献更多力量。沈卫威教授认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应当确立文章质量优先于刊物平台的标准,并对学术研究起到查遗补缺的作用。高远东教授主张,应当排除毫无价值的笔谈形式,严格把控名家名人数量,重点考察中青年学者,重点扶持边缘地区的学术单位。高玉教授认为编辑应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摘编需反映学术热点。方长安教授认为应加大对青年学者的扶持,强调文章的史料性与逻辑性。罗岗教授认为,转载应当精益求精,保持开放的学术心态,允许论争,反映学术生态,多做话题性讨论,推动文章形态多样化,进一步关注海外汉学研究。张桃洲教授认为,编选是学术论文的二次挑选,要把控文章质量,审慎对待新话题,扶持重要的冷门话题。张均教授认为,转载是学术的前沿与风向标,要以学术质量为先,兼顾不同的学术方法与学术追求的文章,做到兼容并包。易彬教授认为,编选应注重青年学者的学术活力与能力,扩大学术文章的学术形态。吴俊教授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应当设置“民间文学、网络文学”和“中文创意写作”等新的转载刊物。汪云霞教授认为,转载与研究生的学术信心、学术探索、毕业择业紧密相连,应多加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创作。


下半场会议开始后,《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强调了以刊物质量为中心的办刊策略。《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指出,《南方文坛》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同样关注年轻学人的文章,并提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能否开放刊物主编推荐的权利。《文艺研究》副主编李松睿提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增加编委数量时,也应考虑学术兴趣多样化,从而实现选文风格多样化。《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刘大先表示,希望转载稿源创新,不囿于主流文学体系分类。《文艺理论与批评》主编鲁太光提出“学术(期刊)共同体”建设,加强期刊间交流,增强学术生命力和创新力,避免“精致的平庸”。《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指出,应对学术领域网络公众号进行进一步细分。《当代文坛》执行主编赵雷希望刊物与一线研究者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保持紧密联系。《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主编洪庆明认为,摘编文章要具备思想性、现实性。《文治春秋》主编吴俊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整体办刊情况,并提出筹备科技人文交叉的数字教材。《新华文摘》编审陈汉萍对刊物转载情况作详细介绍,并总结了本次会议的专家发言。


“《美学》编委座谈会”圆桌论坛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编审王溪楠、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张全之主持。王溪楠介绍了书报资料中心编委会制度改革、编委换届情况以及编审流程等。张法教授认为要结合新技术,关注学术热点。宋伟教授指出交叉融合编选应当把握平衡,提议采用策划选题再转载的逆向流程。牛宏宝教授指出美学学科需要有自身的方法论贡献。朱志荣教授认为,要保持学术经典的持续性,避免转载的重复性,强化深化国际影响力。肖鹰教授认为要“造热点”,要与国际学术相接轨,强调“精品意识”应优先于选题意识。王德胜教授强调转载工作要具有学术引领性,注重话题的社会关注度,打破学科边界设置。《文艺研究》主编李修建认为应提升美学文章的转载数量,关注经典话题的同时,亦要关注跨学科研究。谢金良教授认为要打破选稿模式化,选稿专家应具备专业素养。李昌舒教授探讨“团队作战”模式与当前美学领域现有生态模式的适配性问题。朱志荣老师强调,要关注港澳台学术研究刊物。刘旭光教授针对栏目选文,提出关于文章分类人员与分类原则的疑问。周计武教授提出权威性、前沿性、跨学科性三个转载原则。王怀义教授围绕制度流程建议设立 “青年研究” 栏目,以此支持青年学者的学术发展。


“《文艺理论》编委座谈会”圆桌论坛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田梦以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傅其林主持。田梦编辑就《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的编审流程、栏目设置,以及目前的稿源情况进行了细致介绍。张永清教授讨论了编委构成和收稿情况,指出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话题的稿件较多而经典马克思主义话题的稿件较少以及AI等热点问题稿件较多等不平衡问题。谭好哲教授认为,应鼓励学人研究和围绕理论批评本身的研究。邢建昌教授以审美意识形态的学术史为例,提出海量的学术需要沉淀,不能唯名气论,要重视反思性研究。汪正龙教授建议确立青年学人的选稿比例、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以及建设中国的西方文学理论研究,建议人大复印资料的专题栏目设置应尽量回应当下问题。张宝贵教授认为,当下学界仍需调和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苏宏斌教授认为,应当把热点话题重新纳入基础理论研究。丁国旗教授借助高校“有组织地科研”,强调人大复印资料编委应注重“有组织地编辑”,提前预测现象级研究,并对年轻学人和冷门绝学进行鼓励性选编。周兴陆教授认为,基础理论要以解决现实基本问题和产生重要影响为导向,努力突破学术派系和固定框架的束缚。傅其林教授认为,资料转载应扩大选题范围,注重青年学者成果,增设学术热点专栏。单小曦教授提出,文章分类应构建统一逻辑,转载主题应具有引领性设计,强调问题预览方式。曾军教授从学术阅读的媒介变迁角度出发,指出现代学术阅读的新特征是用户检索功能。江守义教授认为要平衡热点与文艺研究重点。金永兵教授认为,编选栏目应以原创性为标准。杨子彦研究员提出,遴选选题的范围需要扩大,避免集中在同一学者,尤其反对自我标榜式的文章。谷鹏飞教授同样认为,要扩大选题范围,并以转载为学术前沿的标杆,引导青年学生。妥建清教授提出,推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学校评价系统中成为权威级别成果,同时利用短视频扩大传播。韩伟教授指出,人大复印资料要起到引领学术前沿的作用,不必受限于传统话题。常培杰副教授指出,摘编应代表学界态势,通过制定多项可执行的编辑方案,正确引导青年学者。田梦编辑与张安民副总编对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议和问题一一作出回应。


本次会议闭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汪云霞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张安民在致辞中表示,一个学术共同体新生态必将形成。《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表示,学术期刊、转载刊物与学术研究应当彼此成就、共进共荣,共同打造理想的学术生态。




撰稿:张全之、路嘉玮

摄影:王成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