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处的大力支持下,人文学院精心组织、专业攻关,陈婷珠教授主持完成、自主研发的两项核心技术成果——“可控甲骨文图片生成器V1.0”与甲骨文智能降噪识别框架“OBIFormer”,日前已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核。“可控甲骨文图片生成器V1.0”被正式认定为上海交通大学智慧文科重点项目“甲骨文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研发”建设的标志性新成果之一,荣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甲骨文智能降噪识别框架“OBIFormer”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尖SCI期刊DISPLAYS(Q2一区),成果题目为OBI Former:A Fast Attentive Denoising Framework for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这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在推动文科与信息技术深度交叉融合领域取得系统性重要突破,并获得国家与国际学术界的双重认可。
“可控甲骨文图片生成器V1.0”主要针对现有甲骨文数据普遍存在的“长尾分布”难题,即甲骨文非常用字的字形样本匮乏问题,旨在高效生成符合古文字学规则的高质量甲骨文图像数据。
甲骨文降噪识别框架“OBIFormer”则主要针对甲骨拓片图像普遍存在的复杂噪声导致识别困难的关键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效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降噪与识别一体化框架,实现从噪声严重的原始拓片到清晰文字识别的端到端处理,提升甲骨文智能识别的准确率和能效率。
两项成果共同构成甲骨文数字化研究从数据生成扩充(生成器)到数据清洗释读(OBIFormer)的完整技术链条,体现了团队在智慧文科交叉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与系统性优势,为实现濒危甲骨文献的高精度数字化存档与智能处理提供交大方案。
破解“冷门绝学”难题,支撑文化传承战略。这两项成果直击甲骨文研究中数据匮乏和释读困难两大痛点,为国家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有效解决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资源稀缺、获取与释读效率低下的问题,保障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实施,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质性科技贡献。
这两项技术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古文字领域的生动实践和重要突破。通过创新性的数据生成与智能处理技术,极大促进了作为“冷门绝学”的甲骨文研究的现代化转型,推动珍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智能化研究与活化利用,让沉睡数千年的古老文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项目团队负责人陈婷珠教授指出,“可控甲骨文图片生成器V1.0”解决了数据从哪里来的问题,“OBIFormer”则解决了如何高效准确读懂数据的问题,两项自主技术的突破与结合,构建了甲骨文智能研究的闭环,是数字人文领域的一次重要跃升。
该系列成果技术路线清晰,在可控生成与高效降噪识别方面极具创新性,应用价值与示范意义显著,成功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传统文科研究核心环节,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建设“智慧文科”注入强劲动力,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卓著。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17:15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