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第十届研究生人文思想学术论坛在人文学院音乐厅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讲席教授程光炜,《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校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仇浩,校文科建设处副处长高延坤,人文学院院长吴俊、党委书记齐红、副院长汪云霞、蔡文菁、王骏、中文系主任张全之和教师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获奖学生代表、校内研究生共百余人出席论坛。论坛开幕式由汪云霞主持。
汪云霞介绍了论坛筹办、征稿与评审的相关情况。论坛自2025年4月征稿以来,受到国内外高校广泛关注,共收到稿件240余篇。经校内外专家评审,遴选出51篇优秀论文,分别获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她指出,投稿来自国内多所知名高校,覆盖中文、历史、哲学、国际中文教育等多个学科,地理空间与文化维度多元,可谓一场跨地域、跨文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盛宴。
吴俊向莅临现场的嘉宾致以诚挚谢意,他结合数字时代信息爆炸与价值多元的社会特征,提出要以人文关怀为魂、写作立场为骨,在多元文学形态并存的环境下,坚守文学创作的价值底线,以清醒的主体意识审视时代命题、进行文学创作。吴俊表示,当下对创作者的真正考验,已超越知识学习与信息获取的层面,更聚焦于价值判断与意义认知的深度建构。他呼吁创作者以人文主义精神引领创作,既要在广度上拥抱多元文化,更要在深度上突破表象桎梏,构建兼具思想厚度与时代温度的意义体系,以文学力量回应时代之问。
颁奖典礼上,龚斯琴等11位同学获特等奖,周静等17位同学获一等奖,李秋雨等23位同学获二等奖。与会领导和嘉宾为获奖同学颁发证书。
程光炜作“文学研究的史学理论视野” 主旨报告。程教授从“看材料”的重要性切入,表示在阅读材料时需了解材料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以及内在隐蔽性。他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强调要在“选材料”时做好系统性搜集整理,以实现批判性反思。他指出,文学研究与史学理论存在对话性关系,研究者需培养历史感,从而搭建问题与材料“思想对话”的桥梁。程教授表示,文学研究是综合性工作,不同年龄阶段的研究策略也不尽相同,呼吁创作者涵养通史视野,辩证处理小题与大题,从总体角度解释历史现象。
会上,论坛特等奖获奖者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麻娴,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饶蕾,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龚斯琴、张蕴荟、硕士研究生李宇思、陈姝帆分别作报告。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哲学系教授蔡文菁、历史系教授章毅对同学们的报告分别作点评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同学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具有张力的学术姿态。
齐红作开幕式总结发言。她表示,此次论坛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搭建了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优质平台。她鼓励青年学子以此次论坛为新的起点,培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襟,守文脉之根、开学术新局,应时代之问、担人文使命,秉创新之志、赴未来之约,在数智时代的激流中坚守人文底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分论坛会场,获奖同学分别在中文学科、历史学科、哲学学科、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会场进行汇报。与会师生围绕论坛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本次论坛在深度的专业研究分享与多元的思想观点碰撞中圆满落幕,构建了高效的沟通协作与资源共享平台,也为未来的学术交流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始终秉持“文理互鉴、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未来将继续以学术论坛为纽带,推动学术建设,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构建更具活力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
供稿:教务办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13:21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