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至23日,“南洋视野、中国经验与文学传播”国际研讨会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顺利举行,此次会议是人文学院第四届国际交流周暨国际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
“南洋”自明清以来,与中国及中国人的关系尤为密切,南洋地域的中文教育、华文文学以及中国研究历来成果卓著,提供了具有独特理路、深具启发性的文化视野。近年来多位马华作家作品在国内的出版以及关于“华夷风”的探讨更是进一步激活与开拓了文学研究界的“南洋视野”。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马来西亚南方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来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近三十位学者参加。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高延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先后致辞,对参会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并分别就会议的讨论安排、海内外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提出展望。
会议包括两场主旨演讲与四场学术讨论。马来西亚南方大学中华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润华教授作题为“上海文学在东南亚之传播与对当地文化之影响”的主旨演讲,向大家展现了上海作家自1930年代至今对东南亚各国之文化影响。他指出,上海作家的影响促成了东南亚文学的多元化书写,新马华文文学、甚至文化界(尤其报章杂志)的建构,几乎是广义上的上海作家的功劳与贡献最为重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作题为“从许杰到郁达夫”的主旨演讲,讲述了中国现代重要作家许杰、郁达夫等先后到南洋,参与南洋华文文学建构的历史。
第一场研讨会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罗福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关诗珮先后发言。罗福林的发言题为“书写第三世界:50-60年代中国作家想象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讨论了1950-1960年代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司马文森和亚非作家协会常委杨朔在东南亚和非洲旅行中的报告文学写作,在一种新型“世界文学”崛起时,如何体现新中国作家的国际视野;罗岗教授的发言题为“再议‘华夷风’”,细致梳理王德威教授的“华夷风”之论,指出其反“中州正韵”与反“反离散”的两面,认为提出者基本在“风”的修辞性和多义性上展开华夷之辨/变的论述,如何在更为历史化的视野中讨论“华夷风”,也许是当代更为迫切的任务;关诗珮教授的发言题为“翻译的政治及隐身的南洋研究”,以翻译研究为方法,探讨因“南洋”、“南海”与“南方研究”概念混沌而出现虚实交错的视点,带出研究时为何需要展现出批判态度与道德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毛尖作为该场研讨的评议人,她的精彩回应进一步拓展了研究思路。
接下来的各场讨论涉及诸多面向的具体研究。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教师郑庭河以南洋知识分子林文庆为个案,探讨了作为接受英文教育的“土生”华人的儒教抉择及信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英文系副教授沈伟赳则阐明“极超中央语言”在检索分析华夏文化“遗产”著作对东南亚文学贡献时的作用;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熊鹰从“美新社与海明威的译介”说起,重审五十年代以来对于海明威的翻译与评述,强调海明威的现代主义文学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张静教授则以被视作宋淇笔名的“林以亮”为考辨,抽丝剥茧地展呈了吴兴华、宋淇等人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与译介,一窥浪漫主义在中国变迁的独特意义;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汪云霞发掘被遗忘的诗人与翻译家俞铭传,通过他的苏东坡诗词英译,探讨他“传递中国人精神”的文本选择与凸显古典诗歌现代性的译介策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郑瑜以著名的抗战街头国防剧《放下你的鞭子》为例,生动讲述抗战叙事的跨文本、异域生成,寓居新加坡的艺术家徐悲鸿、司徒乔以不同的绘画语言做更适应“市民”和“侨民”趣味的复杂改写;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宇平则通过对1950年代初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改组事件的细致历史考察,指出其中“市场”考量的重要性:以新马华人华侨为目标观众的东南亚市场被逐步明确为香港左派电影的主要面向。
此次会议中的青年学者亦表现出色。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陈丽汶作题为“客自南洋来:论归侨文学中南洋青年的离家与北归”报告,她以两位归侨作家韩萌与王啸平的作品为例,认为归侨的离散经历与作品可供我们重审马华文学、中国文学与华语语系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教师赖静婷聚焦由曾锦文翻译的《水浒传》峇峇马来文译本《宋江》一书,指出译者的适应性翻译策略,体现出强烈的俗文学特征,该译本不仅促进了中马文化交流,还为峇峇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杨明慧则以1970-1980年代香港制作的“南洋降头片”为研究个案,探究香港电影南洋想象的锐变,经由脉络化的文本分析,揭示出该转向部分源自香港电影与当时强势崛起的旅游业之间的密切互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教授施东来关注“华”与“夷”在新马华人文化的不同发展面向中呈现出的流动姿态,尝试将新马华人文化研究的视野打开,放置在更大的对世界文学的思辨以及对流行文化反思之中。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倪文尖、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佳林、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陶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罗萌分别担任了后三场的评议人,他们在会上的点评总结以及启发性的追问促进了学者间的观点碰撞与深度交流,带动了参会学者的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