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我院5位教师荣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23-11-22

近日,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公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5项成果榜上有名。其中,叶舒宪资深教授、许建平长聘教授和陈浩长聘教轨副教授荣获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赵思渊教授和金大卫副教授荣获论文类二等奖。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本市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的前瞻性、创新性、基础性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一步推动本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学术贡献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3个奖项类别。


此次获奖充分展现了人文学院在科研方面的进步与提升,也是对学院教师在学术上付出与投入的肯定。学院将继续为广大教师搭建报奖平台,拓展报奖途径,优化报奖制度,提升获奖比率,推动学校和学院人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获奖教师与获奖成果简介



叶舒宪,2010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著作有《文学人类学教程》《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等60余部。本书《玄玉时代》入选2023年中华外译项目。



《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中国号称五千年文明史,可有文献的年代仅两千多年。如何弥补这几千年的文字记录空缺,将传说的黄帝时代变成可以客观求证的文明起源景观?本书求证《礼记》《山海经》等书所记黄帝玄玉,发挥四重证据法中第四重证据(考古文物)的重要作用,据前后十三次玉石之路田野考察所获仰韶文化墨绿色蛇纹石玉器标本189件,论述中原国家玉文化起源的第一个时代是距今5500-4000年间的“玄玉时代”,给华夏文明探源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实证性启示。本书出版后又在咸阳博物院库房辨识出15件仰韶文化玄玉玉钺,2021年为该院举办“仰韶玉韵”特展,成为我国仰韶文化自1921年发现百年来第一次玉器展览,成为人文研究“激活”馆藏文物的典范。





许建平,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古代典籍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近四十年来,致力于明代文学、小说和文学理论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李贽思想演变史》等著作2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多项。获教育部、上海市、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王世贞全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为明代文坛巨擘王世贞前期文学类著作的结集。奠定了王世贞在明代诗文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对明代文学和朝鲜、日本等东南亚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文180卷,目录12卷,共192卷。由上海交通大学许建平教授课题组花10年时间、世界范围收集整理图书文献并完成全文校勘、标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21年12月出版,2022年12月再版,共8册。《四部稿》卷轶大,流布世界208家图书馆,版本多,文字古奥,异字、怪名、奇物多,涉猎领域广,典故如林,引语多凭记忆或随意改写,版本多者逸文多,独版者,无可校勘,需索校出处文,校点难度大,这是四百多年来,首次整理出版了集全球图书资源的版本全、底本好、校本多、校点精的《弇州山人四部稿》,填补了明代古文献整理的一大空白。对于推进王世贞和明清文学文化史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体系的建设及域外传播,有重要意义。




陈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长聘教轨副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学博士,学术兴趣包括突厥学、中亚史和全球史。已经出版的专著有A History of the Second Türk Empire(Brill, 2021),译著有《全球史讲稿》《全球史导论》,主编商务印书馆“突厥学研究丛书”(Studia Turcologica)。



A History of the Second Türk Empire (ca. 682-745 AD):本书作者将汉文史料与突厥语碑铭熔于一炉,以经典的史学范式和新颖的问题意识,书写了第二突厥汗国的历史,全方位展现了公元7-8世纪中央欧亚的政治进程。作者不仅在突厥可汗世系、突厥碑铭纪年、突厥历史书写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且对突厥碑铭作了新的英译和疏证,使得该书成为国际突厥学和欧亚历史学领域内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赵思渊,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江南区域社会史与数字人文研究。曾获得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清前期徽州乡村社会秩序中的土地登记”:土地确权是传统社会土地制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明清时期鱼鳞图是官方土地登记的主要册籍并在民间土地交易与相关诉讼中提供确权证明。本文证明,鱼鳞图册所记载的土地字号及其确权效力,需要与上下手契、实征册、家谱、租簿等民间文献系统相互匹配,才能在司法实践与乡村社会秩序中得到认可。鱼鳞图册作为自上而下的国家制度,必须嵌入既存的社会秩序之内才能发挥效用。由此亦可说明,明清时期赋役制度提供了地权进行市场交易的约束条件。以此为基础,乡村地权交易愈趋活跃,土地市场进一步发展。这种认识,为理解土地登记所形成的地权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提示了新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文书系统中的土地登记信息,本文从地权分割与分化的角度提出了对于土地流转与市场交易机制和信用保障机制的解释。这些讨论,在多方面开拓了土地产权形态研究的新思路。




金大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副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句法-语义界面、实验语义学、语义类型学。专攻方向包括句法-语义界面下的“孤岛效应”现象和“干扰效应”现象、因果关系的表达、焦点表达策略及系词的功能等。出版两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



“A semantic account of quantifier-induced intervention effects in Chinese why-questions”:本文对汉语普通话的干扰效应提出了全新理论解释。干扰效应指的是比疑问词结构更高的位置出现特定范畴的句子成分(如焦点敏感短语、某些量化短语或否定极项)时,句子的可接受度降低的现象。本文提出,干扰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句子的逻辑形式中,单调递减的量化短语与焦点敏感短语都不能在非论元疑问词以上的位置获得解读。干扰效应因而是一种语义效应。本文给出的理论解释不同于文献中的主流解释,如著名句法学家蔡维天认为干扰效应来自句法移位的不合法性,著名语义学家Beck认为疑问词和焦点敏感短语等无法同时解读。本文的新理论解释相较前人的分析具备更强的解释力,亦符合疑问句所产生的特定解读,具备理论原创性,对语义学和汉语语法研究有推进作用。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于1977年创刊,其影响力在探索自然语言语义的四个主要国际期刊中居首。本篇论文是大陆学者在该期刊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也是2020年度唯一一篇来自大陆学者的论文。


供稿:刘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