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中文系
姓名:朱兴和
职称:副教授

联系方式:zxhz@163.com

研究专长:近代中国的诗歌与思想 古代中国的诗歌与思想

开设课程:中国文学史(一);旧文体写作;古典诗文名篇选读;昭明文选讲读;近代中国的诗歌、故事与思想;近代诗歌专题研究(研究生课程);中国文学史(四)(清代部分)

朱兴和,男,生于1976年11月,湖北麻城人。


1995-1999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法律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2002-2005年,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史学硕士学位。

2005-2009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于2007-200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一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9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工作。


学术兴趣:近代中国的诗歌与思想、古代中国的诗歌与思想。 



《李叔同诗歌评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

《现代中国的斯文骨肉: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古典诗歌的现代嬗变:近代诗学研究集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捕“光”捉“影”之诗学:论〈觚庵诗存〉的思想段位及诗艺境界》,《澳门理工学报》,2025年第2期。

●《生命感发与高举远慕:“中国诗教十人谈”的诗学追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59辑,2024年12月。
●《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勘校弁言》,《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57辑,2023年12月。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叶嘉莹先生百岁华诞贺词》,《传记文学》2023年第10期。
●《超社的诗学思维与思想文化意义》,《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54辑,2022年。
●《现代中国的“腐殖质”:超社逸社的思想遗迹》,《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02期。
●《俞明震移居杭州之因缘及居杭时期心境考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02期。
●《“兴于微言”而“止于至善”——论叶嘉莹《小词大雅》的词学体系、诗性书写与生命体悟》,《国际儒学》,第1卷第3期,2021年。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诞生、逻辑层次及生命诗学意味》,《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5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
●《黄叶楼之乌托邦及其现代遭遇——刘三〈黄叶楼遗稿〉中的生命幽光》,《中山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陈独秀存诗考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7期。

《“文学革命论”与陈独秀的旧诗创作实践》,《文艺研究》,2017年第11期。

《李叔同学堂乐歌中的近代思想意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10期。

《论苏曼殊小说〈断鸿零雁记〉中的水云意象及其生成原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晚年马一浮的诗境与心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王元化学案十年凝眸——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二作者。

《海滨遗民诗人群体的崇陵情结》,(2011年会议论文),收入《中国文史上的江南-从江南看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柳亚子毛泽东诗缘笺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超然吟社小史》,《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五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文学遗产》网络版2012年第4期全文刊发)

《李叔同人生转向的价值探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论苏曼殊笔墨中的忠烈与遗民意象》,《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中国古代的京观现象及其文化解析》,《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9期。

《海日楼诗学渊源及诗学品质管窥》,《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3辑,2011年。

《王元化研究三十年论著论文篇目及点评》,《王元化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郑孝胥的人格特质与诗学品格》,《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2辑,2011年。

《超社和逸社:被历史遗忘了的文化遗产》,《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0辑,2010年。

《何以相似,革命性还是现代性?——关于〈野草〉与〈屠格涅夫散文诗集〉关系的再认识》,《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严复政治思想的内在理路》,《船山学刊》,2007年第3期;

《严复对主流政治思潮的反动及其历史形象变迁》,《兰州学刊》,2007年第1期;

《两种境界说:徐复观与王国维的内在冲突》,《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4辑,2006年;

《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011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届华山国际奖教金。

2013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烛光奖”二等奖。

主持项目(4项):
1、【国社科一般】2020年,“近代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现代性’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人。进行中。
2、【校级创新项目】2019年,“清末民初古典诗歌中的‘现代性’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创新项目。已结项。
3、【上海浦江人才】2017年,“清末民初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型”,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主持人。已结项。
4、【教育部青年项目】2010年,“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主持人。已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