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中心
姓名:郑伟
职称:长聘教授

联系方式:zhengwei2024@sjtu.edu.cn

研究专长:汉语历史语言学、南方民族语文、语言认知与演化、现代汉语方言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兼任上海市辞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等职。致力于汉语历史语言学、南方民族语文、语言认知与演化、现代汉语方言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专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五项,及其他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五部,编著及译著六部,发表中、英文论文130余篇。书稿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一 专著

1.《汉语音韵与方言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012年5月),共306页

2.《吴方言比较韵母研究》(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中国语言学文库·第三辑”丛书之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8月),共301页。

3.《吴语虚词及其语法化研究》(“中国当代语言学”丛书之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共438页

4.音韵学:方法实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共382页

5.《守古与维新:中西语文学史述论》,上海:中西书局(2021年12月),共268页。

6.《古音今韵:发现中华传统语文之美》(国家社科基金学术通俗读物专项),北京:科学出版社(2025年,待刊)。

7.《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民族古籍汉字音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北京:科学出版社(2025年,待刊)。


二 编著/译著

1.高山流水:郑张尚芳教授八十寿诞庆祝文集》(郑伟 副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

2.《边界方言语音与音系演变论集》(郑伟 主编)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10月)共298页。

3.《上古汉语新构拟》([]白一平、[]沙加尔 著,来国龙、郑伟、王弘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2月),共595页;香港:中华书局(202210月),共783页。

4.《日本学者汉字译音研究论文选》(郑伟 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11月272页。

5.《汉语历史音韵学手册》(郑伟 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411月),共918页

6.《悉昙:中日梵语研究史》(郑伟 宋佳丽 译),上海:中西书局(2025年,待刊)



2025

(1) 2025a.从汉藏同源词论古韵歌部与微部的关系,《民族语文》2025年第1期,23-32页(CSSCI)

(2) 2025b.明清南方汉语与民族语对音文献述论,《语言与文化论丛》2025年第11辑,上海辞书出版社(4月)。

(3) 2025c.元代韵书反映的音韵特点及其与南宋以后南方官话的关系,《语言研究集刊》2025年第35辑,上海辞书出版社(4月)。(CSSCI)

(4) 2025d.论吴徽语韵母元音的几种变化类型,《语言研究》。(即出,CSSCI)


2024

(1) 2024a.明成化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所见的俗字及其类型,《中国语言学报》第21期,199-209页,商务印书馆(3月)。

(2) 2024b."The common language, dialects and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LW Jiao (e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pp. 269-279. Routledge. (Mar.) 

(3) 2024c.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多维度的语言运用研究,《当代修辞学》第2期(3月),45-59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24年第6期,153-164页。(CSSCI)

(4) 2024d.唐吴彩鸾写本韵书体式流变例述,《中国考据学》(创刊号),94-104页,商务印书馆(5月)。

(5) 2024e.三等合口介音与汉语历时音系变化三例,《汉语研究》(创刊号),241-25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6月)。

(6) 2024f.中国语文研究的海外媒介——纪念梅祖麟教授,《读书》第7期(7月),32-40页。(CSSCI)

(7) 2024g.(赵清泉、郑伟)越南汉字音与中上古音韵,《汉语历史音韵学手册》(郑伟主编),229-273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1月)。

(8) 2024h.(李晨雨、郑伟)《暹罗馆译语》与近代音,《汉语历史音韵学手册》(郑伟主编),834-855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1月)。


2023

(1) 2023a. 语言资源库建设助力语言演化研究,《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2日第4版

(2) 2023b. 夏鼐先生读书之“勤”与“广”,《文汇报·文汇学人》2023年4月23日(第8版)。

(3) 2023c. 明清南曲的正音观念与字音规范,《戏剧艺术》2023年第3期(6月),39-49页。(CSSCI)

(4) 2023d. 音系锐钝特征与音系变化T(s)u(ei)>T(s)y,《高山仰止:王士元教授九十岁贺寿文集》(The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William S-Y. Wang’s 90th Birthday),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77-86页,2023年(7月)。

(5) 2023e. 南方民族语腭近音j的演变类型,《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2023年第1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38-156页(7月)。(CSSCI)

(6) 2023f.“在堂”与“退堂”:韵学同道师友记,《澎湃新闻·上海书评》2023年8月16日。

(7) 2023g. 虎丘何以得名,《读书》2023年第9期(9月),64-69页。(CSSCI)

(8) 2023h. 从藏缅语的演变条例论上古汉语咝冠响音与清响音声母,《汉语史学报》第29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54-73页(11月)。(CSSCI)

(9) 2023i. 中国语文学的海外津梁:高本汉及其《汉文典》,《国际汉语史研究》第1辑(10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53-73页(10月)。

(10) 2023j. (李晨雨、郑伟)明清官修音译类辞书对译习惯例论,《辞书研究》2023年第6期(11月),31-37、107页。

(11) 2024k.从秦楚文字论“鼠”字上古声母构拟,《中国文字研究》2023年第38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4-59页(12月)。(CSSCI)


2022

(1) 2022a.(郑伟、尹嘉怡)人工智能时代下语言学研究的理念与取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  1期(3月),93-102页;全文内容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22年第8期,第111-120页。(CSSCI)。

(2) 2022b. 高本汉与杨树达的学术因缘,《国际汉学》2022年第1期(3月),74-81页。(CSSCI)

(3) 2022c.(郑伟、赵清泉)《牛津历史音系学手册》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2期(3月),308-312页。(CSSCI)

(4) 2022d. 夷夏之辨与华夏正音,《读书》2022年第9期(9月),93-100页。(CSSCI)

(5) 2022e.(Y. Meng, F. Chen, F. Yang, G. Peng, and W. Zheng)“Age-related differences of Mandarin tone and consonant aspiration perception in babble noise,”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vol. 65, 3438-3451, Sep. 2022. doi: 10.1044/2022_jslhr-21-00564(SSCI,Q1)

(6) 2022f. 吴语中宕江摄入声字的读音及其历史含义,陶寰等主编《方言比较与吴语史研究》,上海:中西书局,262-275页,2022年(10月)。


2021

(1) 2021a.(郑伟、吴君如)音系结构演化的认知心理因素——以NV>V的感知实验为例,《中国语文》2021年第2期(3月),174-190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21年第6期,16-30页。(CSSCI)

(2) 2021b. 胡适与高本汉:文言口语之辨的方法和旨趣,《读书》2021年第4期(4月),38-46页。(CSSCI)

(3) 2021c. 淳安威坪等吴徽语的长元音及其形成,《语言研究集刊》2021年第27辑(4月),398-414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CSSCI)

(4) 2021d. 不求闻达 不负韶华——郑张尚芳教授的生平与学术,《澎湃新闻·上海书评》2021年5月19日。

(5) 2020e. 上古音研究中的资料、方法与问题——《上古韵母系统和四等、介音、声调的发源问题》(1987)导读,《中西学术名篇精读・郑张尚芳卷》(郑张尚芳原著,郑伟等读解),44-131页,上海:中西书局(5月)。

(6) 2021f.(郑伟、赵清泉)青铜、纹饰与分期:高本汉的学术转向,《出土文献》2021年第2期(6月),124-136页。(CSSCI)

(7) 2021g. 立足专长,触类旁通,《却顾所来径:汉语史青年学者访谈录》,259-276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年(6月)。

(8) 2021h.《韵学骊珠》与清代吴语的文白之别,《汉语史学报》2021年第24辑,12-22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6月)。(CSSCI)

(9) 2021i.(柏晓鹏、郑伟)基于向量的方块壮字字形相似度计算,《中国文字研究》2021年第33辑,210-218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7月)。(CSSCI)

(10) 2021j. 类汉字古籍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版》2021年9月28日。

(11) 2021k.(J. Wu, W. Zheng, M. Han, and N. O. Schiller)“Cross-Dialectal Novel Word Learning and Borrow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vol. 12, p. 734527, Sep. 2021, doi: 10.3389/fpsyg.2021.734527.(SSCI)

(12) 2021l. 也谈明成化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的语言特点,《汉语语言学》(中山大学中文系)2021年第1辑,156-172页,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9月)。

(13) 2021m.(郑伟等)从《华夷译语·衣服门》看明清赐贡制度及其文化含义,《语言与文化论丛》2021年第4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0-83页(10月)。

(14) 2021n. 才情未尽的词典学家:文学与幽默之外的林语堂,《辞书研究》2021年第6期(11月),82-94页。

(15) 2021o. 许我忘年为气类 风义平生师友间——近年来出版的王国维书信集读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2021年11月28日。

(16) 2021p. 汉语中古前后几种韵母特点在汉越语中的反映,《汉语史研究集刊》2021年第31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4-28页(11月)。(CSSCI)

(17) 2021q. 荷兰高罗佩与中印文化交流,《文汇学人》(网络版)2021年12月19日。


1. 中央组织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2019年度)

2.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4年度)

3. 上海市“社科新人”(2018)

4. 上海市“曙光学者”(2014)

5.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研究基金(2014)

6.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

7.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2010)

8. LFK Dissertation Award(李方桂学会“博士论文奖”,2011)

9. LFK Fieldwork Award(李方桂学会“田野调查奖”,2010)

10. 国际中国语言学会“青年学者奖·桥本音韵奖”(YSA on MJH,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