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哲学系
姓名:陈嘉明
职称:讲席教授

联系方式:jmchen@xmu.edu.cn

研究专长:知识论、近现代西方哲学、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

开设课程:知识论研究;当代哲学方法论;康德哲学;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

1989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厦门大学破格评聘为教授,2007年起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2015年11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特聘教授,2021年7月评聘为讲席教授。2016年3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

曾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委会主编,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2018年)知识论分会联合主席。《哲学分析》、《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德国哲学》、《现代外国哲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文科版)的编委;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编委。

    曾受聘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的会评专家、“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思勉原创奖”终审评选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美国“富布赖特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外审专家、福建省社会科学咨询专家等。

    获得过美国政府富布莱特基金,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王宽诚基金,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基金等,在美国哈佛大学、加尔文学院、德国马堡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从事过访问研究或讲学。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Forum,China Perspectives等发表过120多篇学术论文。论文有较高的转载率与引用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十余篇。数次名列国内哲学学科“高被引作者榜”。

主持过的科研项目有: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知识论的系列研究”(201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哲学’研究”(2010),“当代知识论前沿问题研究”(2002),“西方哲学关于‘现代性’理论及其论争”(1998)。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知识论研究”(1998)、“先验与经验——知识论的基础问题研究”(2009),“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2004)等。




著作:
    1.《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该书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论文文库》。
    2.《当代西方哲学方法论与社会科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3.《现代社会思潮评析》(第二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
    4.《由‘ 结构 ’走向‘ 解构 ’》(第六章),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
    5.《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01年。该书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福建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3年)
    6.《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该书2004年获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二等奖
    7.《实在、心灵与信念——当代美国哲学概论》(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
    8.《德国古典哲学》之《康德》篇第一、第二章。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5年12月。
    9.《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10.《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11.《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第一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12. 《社会科学概论》,第一章“导论”部分。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13.《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再版),上海人民出版,2013年。

译著:
1.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方法论部分,第571 -671页),王玖兴主译,陈嘉明等参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
2.汉姆普西耳:《理性的时代》,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3.斯蒂文森:《人性七论》(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学术论文:

1. “哲学观念的性质及判定方式”,“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

2. “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概念与‘生活形式’”,“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

3、“反‘科学主义’与中国哲学的重建”,“学术月刊”199411期。

4、“社会俗世化与马克思的发展哲学”,“学术月刊”199612期。

5、 “从科学主义到非科学主义”, “复旦学报” 1995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6期作为封面文章摘转。   

6. “The Trend of Humanis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Working Paper Series of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牛津大学,19973月。

7.“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宏观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       2期。

8、 “对象建构:康德的现象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3 期。

9.“德国理性主义的‘理性自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 年 第6期。

10、“关于康德的先验逻辑”,“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11、“先验逻辑的经验概念”,“厦门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12、“现代西方行为哲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的解释模式”,“厦门大学学报”1990年 第4期。

13、“康德图式论的符号学分析”,“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14、”胡塞尔的主体建构论”,“厦门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该文观点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3期所转载,并为1996年“哲学年鉴”所介绍。

15、“黑格尔的普遍与个别”,“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哲学专号。

16、”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及其与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 年第3期。

17、”正义论的深层探讨马克思的人权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央编译局)19912 4期。

18、”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塑及市民社会的发育”,“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 年第1期。

19、“人是最高目的”,“德国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期(1986年)。

20、“康德先验主义的三个基本环节”,“德国哲学”第15期(1996年)。

21、“康德的综合学说”,“外国哲学”(商务印书馆)第8期(1989年)。

22、“俗世化社会中的道德形上学”,“中国书评”(香港)1995年第5期。

23、利科的阐释辨证法,“天府新论”1989年第4期。

24、政治体制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合作),“天府新论”1988年第1 期。

25、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合作),“长白论刊”1988年第2期。

26、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分析,“理论学习月刊”1988年第7期。

27、狄尔泰对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解释学探讨,“理论学习月刊”1989年第4期。

28、 ”象“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华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9、 西方的知识论研究概况(上、下),1997.619977,哲学动态(P44-45P42-45

30、 哲学的终结与“现代性”,“福建日报”理论版,199818

31.人之上升——开放中国与西方哲学,粤港信息日报,199858日。  

32、新儒家:心性之学与现代化,东南学术,1998.3P3336

33. 当代西方知识论的“基础主义”,复旦学报1998.64449)。《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1999.1期转载。

34. 当代西方知识论的外在主义,哲学动态,1998.10P4044)《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1998.12期转载。     

35、中西哲学交融的方式,江海学刊,1999.2P100-101

36.“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厦门大学学报,1999.3P14)。《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6摘转

37、规范性的科学何以可能,开放时代,2000.5P5258

38、社会规范本质的哲学解释,江海学刊,2000.5P100104

39.人性与市场经济,学术界,2000.5P4853)。《光明日报•书外书里》2000928日摘转论点。

40.葛梯尔问题与知识的条件(上、下),哲学动态,2000.122001.1P40424225

41.人文主义思潮的兴盛及其思维逻辑,《厦门大学学报》,2001.1P4248)。《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论点摘编”摘转;《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2摘转;《文摘报•学林漫步》2001318日摘转论点。

42.利奥塔的悖谬逻辑,《浙江学刊》2002. 5 (p.74-78)

43.信念与知识,《厦门大学学报》2002.6 (p.34-42).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1期分别摘转。

44.社会知识论(上、下),《哲学动态》,2003.1p.29-31),2003.2p22-26

45.德性知识论,《东南学术》,2003.1p.116-12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3年第5期转载。

46.当代知识论中知识的确证问题,《复旦学报》,2003.2p15-21

47. 知识论中的“信念论”问题,《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520

48.当代知识论:概念、背景与现状,《哲学研究》,2003.5p.89-95.

49.“现代性”与“现代化”,《厦门大学学报》2003.5。(p.14-20)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6摘转;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6期摘转;新华文摘作为封面文章全文转载,2004年第4期。

50.知识论研究的问题与实质,《文史哲》2004年第2期。(P15-17),《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作为封面文章全文转载(p20-21)。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5期转载。

51.康德的现代性哲学,《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525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转载(28-29页)

52.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潮声:厦门大学人文讲演录》,黄山书社,200312月(P77-90

53.康德哲学的基础主义,《南京大学学报》,20043期(P65-7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4年第9期转载。

54.论作为西方知识论主流性观念的基础主义,《文史哲》,2004.4P93-98)。《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6期摘转,《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摘转。人大复印资料《 外国哲学》200411期转载(p.2-7

55.理性与现代性——简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厦门大学学报》,20045期(P1-11)。《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6期“热点探讨”专栏转载(141-142)。

56.知识论的“葛梯尔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总第180期)(P. 161-163)。

57.知识观与现代性——一种基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p. 89-95)。

58.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厦大学报》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2期转载。

59.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简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文史哲》(ISSN-0511-4721),2006年第3期(p138-143);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6年第5期转载。

60.消费社会、拟像世界与后现代性,《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p1-6

61.启蒙的意义与现代性的合理性——福柯的“现代性的态度”,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2006年第3期(p46-50),收入李小娟主编《批判与反思——文化哲学研究十年》,327-336,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62.现代性的虚无主义——简论尼采的现代性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P.119-125)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6年第8期转载。

63.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p.1-3,48) 。《新华文摘》2006年第22期转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

64.经验基础与知识确证,《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p.65-75)。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7年第3期转载。The empirical foundation and justification of knowledge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0831P.68-82                                                      

65.一与多:现代与后现代的知识观,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426日。

66.从普遍必然性到意义多样性——从近现代到后现代知识观念的变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5-10页。《新华文摘》2007年第23期全文转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摘转。

67.信念、知识与行为,《哲学动态》2007年第10期,53-59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712期转载。

68. 现代性对哲学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光明日报》2008325日《理论周刊》。《新华文摘》200811期封面文章转载。《人民网》等转载。

69.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p.72-77

70.人性、人性化与中国的现代性,《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p.5-10 《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5期摘转(P20-22),收入《多元现代性:中国与欧洲的视域》,杨国荣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4月,85-96页。    

71.专名、摹状词与葛梯尔问题,《世界哲学》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9年第2期转载(p.67-71

72.现代性研究的回望与反思,《云南大学学报》(CN53-1176/C),2009年第1期。P67-77.《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6期摘转;《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摘转(p.179

73.再论现代性对哲学的挑战,《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ISSN 1007-7278),p.22-28。《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9年第7期转载。

74.“理性化”或是“人性化”——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一点思考。《文史哲》(ISSN 0511-4721 07),2009年第4期,139-143页。

75.技术时代的哲学使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ISSN1009-8860),2009年第6期,5-10

76.先验论证刍论,《哲学研究》(ISSN-1000-0216),2009年第11期,第69-75页。《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10年第3期转载。

77.哲学与教化,《光明日报》,2010119日。

78.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哲学动态》(ISSN 1002-88622010年第1期,42-46页,《中国社会科学报》摘登,2010126日第6版“哲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0年第4期转载。

79.新儒学现象与哲学创新问题,《复旦学报》(ISSN 0257-0289),2010年第2期,第57-61页。《新华文摘》2010年第15期作为封面文章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3期摘转(p.135-136

80.朱熹研究在西方,《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二集),中华书局,20104月。86-94

81. 康德与先验论证问题(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p44-46

82. 康德与先验论证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p.20-26。《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5期摘转。

83. 尊严与权利:基于中国社会视角的一种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N11-3040/A),2011年,第2期,p7-11.

84.The National Studies Craze: The Phenomena, the Controversies, and Some Reflections. China Perspectives, 2011,1. ISSN 2070-3449, published by French Centre for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a. p.22-31法文译本,载Perspectives Chinoises,2011/1 ISSN1021-9013p.22-33

85.仁者为何应当爱人——兼论形而上学发问的意义。《哲学分析》(CN31-2054/C2011年第 3期,p.37-44.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111期转载

86.事实与价值可分吗——以生态伦理学为视角。《学术月刊》(CN31-1096/C2011年第8期,p.38-43

87.《道论》的叙事方式及客观性问题,《哲学分析》(CN31-2054/C20115期,p13-18。收录在何锡蓉主编的《具体形而上学的思与辩——杨国荣哲学讨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

88.实验哲学改变传统哲学思辨方式,《中国社会科学报》“哲学”专栏,2012.3.19

89. 社会首选价值论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16卷第2期(20123月),p.8-11(CN11-3847/C)

90.内在论:儒家心学的一种新诠释——兼论“中国有无哲学”,《学术月刊》(CN31-2054/C),2012.5p.47-53

91. 把不可说变可说,把可说的说清楚——陈嘉明教授访谈录,《学术月刊》(CN31-2054/C),2012.5p.155-60

92. On the Issue of Transcendental Argument,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7, Number 2, June 2012, p.255-269

93.哲学的普遍性与中国哲学的发展,《哲学分析》,2012年第4期,148-154

94.认识的研究模式与实验哲学的意义,载《知识与逻辑》(2012年),苏庆辉,彭孟尧主编,台湾学富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12年,143-156. ISBN 978-986-6624-74-2

95. 意识现象、所予性与本质直观——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有关质疑,《中国社会科学》(ISSN1002-4921201211期,p.42-56

96.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际化的思考,《澳门理工学报》(ISSN-0874-1824),2013年第2期,(p116-124)人大复印资料“出版业”2013年第7期转载。

97. 戴维森与图式/内容二元论,陈增,陈嘉明,《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97-104

98. 外在主义与一致主义可否融合——对戴维森思想的回应,《文史哲》(ISSN-0511-4721)2013年第4期,p42-56.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13年第11期转载。

99.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学术月刊》,2013年第7期,p37-43,《新华文摘》201321期全文转载,p.40-4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3年第9期转载。

100.规范功能主义视域下的知识论——简论知识论中的匹兹堡学派,陈嘉明,郑辉军,《哲学动态》,2013年第10期,pp.54-59

101.中国哲学“知”的观念与“李约瑟难题”,《南国学术》(澳门),2014年第3期(ISSN 2311-7370pp.132-139

102.概念实在论——康德哲学的一种新解释,《哲学研究》,2014.11. p62-68)。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15年第二期转载(p3-8)。

103.中国哲学的“力行知识论”,《学术月刊》,2014.11.p.5-12

104.经验论的困境与“理由空间”,《天津社会科学》(ISSN 1002-3976; CN 12-1047/C)2015.1.p.76-81

105.像哲学家一样思想,《误读的经典——厦门大学人文经典系列讲座讲演集》(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4月。P1-16

106.现代化视角下的儒家义务论伦理,《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107.Knowledge First and the Space of reasons, Philosophical Forum, 2016. vol. 3, p.425-437.

108.“理解”的知识论,《哲学动态》,2016年第11期。

109. 哲学、“穷理”与合理性,《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110.“元哲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第73-78页。“社会科学报”第7版“学术文摘”摘转,2017525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转,2017年第3期。

111. 理解与认识——“理解”的知识论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第1-6页。

112. 理解与合理性,《哲学研究》(ISSN1000-021620179期,第75-81页。

113.哲学方法论的问题与反思——兼论冯友兰的“负”的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ISSN1000-55792018年第3期,第16-20页。

114. 比较视野下的中西知识论概观,《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p35-41)。

115. 自然主义与形而上学——孔子与孟子哲学之不同,《南国学术》(澳门大学 ISSN 2311-7370),2018年第4期,p.652-659

116.理解、理由与解释,《自然辩证法通讯》(ISSN 1000-0763),2019年第5期。P10-17

117. “理解”的理解,《哲学研究》,20197期,p118-125.

118.理解与“命题主义”,《东南学术》(ISSN 1008-1569),2020年第1期,p57-66.《高等学校学术文摘》2020年第2期摘转。P202.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B2 2020年第5期转载;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http://rdbk1.ynlib.cn:6251/Qw/Paper/729324

119.元哲学问题与中国哲学的发展——对“如何做哲学”的几点思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ISSN 1001-5957),2020年第3期,p35-40。《新华文摘》2020年第19期全文转载(封面文章),p34-38;《高等学校学术文摘》2020年第4期摘转。P20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0期摘转;《社会科学文摘》(上海)全文转载(p86-88)。

120.事实与符合——陈波《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之我见,《江淮论坛》(ISSN 1001-862X),2020年第3期,81-86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逻辑”2020年第4期转载(49-53)。

121.无解释的理解是否可能,《哲学分析》(ISSN 2095-0047),2020年第5期(p139-150)。《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2期转载(p46-47

122.哲学与交叉学科研究的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20-24

123. 略论金岳霖《知识论》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年第1期。(p47-53

124.哲学方法论视角下的学术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70-75

125.知识作为信念的规范及其价值所在,《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p87-93


一、荣誉
1.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
2.厦门市优秀拔尖人才。

二、获奖
 1.《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06年。
2.《新儒学现象与哲学创新问题》,获第六届全国高校优秀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13年。
3.《现代化视角下的儒家义务论伦理》获教育部第八届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4.《现代化视角下的儒家义务论伦理》上海市第十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5.《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年。
6.《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获福建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
7.《新儒学现象与哲学创新问题》,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11月。
8.《意识现象、所予性与本质直观——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有关质疑》,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12月。
9.《哲学观念的性质及判定方式》获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年。
10.《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概念与‘生活形式’》,获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
11.《维特根斯坦的‘确定性’概念与‘生活形式’》,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
12.《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第一作者)获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
13.《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第一作者)获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
14.《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获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二等奖,2004年。
15.《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获福建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
16.《现代性与现代化》获福建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
17.《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获厦门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
18.《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获福建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12月。
19.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获厦门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1月。
20.《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获厦门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1月。
21. 《经验基础与知识确证》(论文),获福建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11月。
22. 《实在、心灵与信念——当代美国哲学导论》,获福建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年11月。
23.《从普遍必然性到意义多样性——从近现代到后现代知识观念的变化》,获厦门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2月。
24.《意识现象、所予性与本质直观——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有关质疑》,获厦门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