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和教授“注解的知识标注与文本的时间分层”讲座顺利举办

2025-06-25

2025 年6月2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诗词教育与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书画篆刻协会承办的“注解的知识标注与文本的时间分层——‘汉字书写记忆文本库’系列之二”学术讲座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112议事厅顺利举行。讲座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语言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世界汉字学会主席臧克和教授担任主讲人,吸引了校内外师生踊跃参与。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首席专家兼副主任张玉梅教授主持。



      臧克和教授立足“建立保存人类书写记忆文本库”这一论题,指出汉字的数据库建设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重大意义。他深入剖析了文字学的学科定位,指出文字学作为独立学科有两类基本任务:一是根据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在每个阶段制定学科规范和“正字”规范;二是要把汉字在历史上所承载的记忆不断进行解释和训释,避免语言记忆中断。



讲座聚焦三大核心议题:文字的数字化与大模型的关系、中日韩汉字文化传承合作以及汉语语料库建设的瓶颈问题。臧克和教授指出,在文本数据处理中最首要的任务是标注年代的先后,其次是明确学术史的“通假”标注问题,避免以今律古之误。他以白居易《琵琶行》中 “冰下难” 与 “水下滩” 的异文为例,详细说明了文字学在历史文本标注中的独到作用:传统文献学难以仅凭文本内容判断异文形成年代,而文字学可通过“冰”字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写形态(如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轨迹)实现文本断代,为数据库标注提供关键时间坐标。



本场讲座立足于文字学发展的前沿与热点,不仅厘清了文字学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双重定位——既是破解“AI数据质量困境”的关键钥匙,又是维系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文化纽带;更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传统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路径,以及其中应该注意的学术误区。随着数据库建设、跨学科项目的推进,文字学正从“冷门绝学”加速向科技人文交叉的前沿迈进,为文明传承与技术创新贡献双重智慧。




撰稿:王觅

摄影:赵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