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学术·专栏

【学术传真】龙其林《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

2023-09-11

内容简介:《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对不同历史时间和文化场域内作家的生态写作的重新分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供关于当下生态时代文化多元性的历史经验下,多种“生态文化”相互竞争的图景的面貌,以及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多元“现代性”的程度。这种将不同区域综合进行研究,并且以具体的文本分析为支撑、从批评理论角度分析作品的“文化记忆”、讨论“多元生态性”竞争状况的研究方法,目前在国内还不多见。同时,在文学/生态阐释学的实践中,去理解作为当代中国作家经验结晶与折射的作品的形式/内容的辩证,及其“文学性”的所在。这将有助于破解目前学界中对于生态文学研究多分析其主题而匮乏文学性的非历史性的片面认识。


 

 

《新闻前哨》2023年第2期


态经典文化传播与本的理论建构

——《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述评

林杏花、陈菲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及其生态批评逐渐发展起来。进入 21 世纪之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一批著作先后出版,引发了学术界对于生态批评的关注。但是在这些生态批评著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即以中西二元对立的方式看待中外生态文学,习惯性地以国别为标准,在中外生态文学研究中拘泥于一隅。在这一背景下,龙其林的《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以比较文学视野为出发点,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审视中国生态文学中的西方因素,在对照性的阐释中发现二者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从而在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平衡的研究状态。


一、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探析中国当代生态文学


龙其林在《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中高度重视生态经典的跨文化传播,认为西方生态文化的传播激活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自然传统,并以现代性的生态观念赋予其新的意义。龙其林认为: “将古代文学视为现代作家创作的文化根基的思路固然存在偏颇之处,一味凸显西方文学的输入也不免走上了民族文化虚无论的老调子。而较为理想的研究应是从规避这两种常见的陷阱为前提,以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生态文学,或者说对中国生态文学进行古今或中外的文学研究。这种研究既可以是宏观的角度,也可以是微观的维度,从一部部具体作品的传播、接受、影响、整合、创造等角度展开研究,以期厘定古今中外经典生态文学对中国生态文学发展走向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种研究不是尊于中西生态文学的一端,也不是毫无立场地杂糅,而是以尽可能客观的态度、细致的观察,来呈现出古今中外经典文本对中国现当代生态文学的内在影响,力图驱除笼罩在某些作品之上的思维定式,还原文学史上真实的侧面。目前国内生态文学研究中较为缺乏的是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进行古今中外比较的成果,这种比较研究选择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经典生态文学,以此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它不是将文学的传播、接受、影响作为一个孤立的文学研究方式,而是将之视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和精神事件,视为中国生态文学时代特色与思想新质的产生根源之一。”[1]


《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将中西生态文学的跨文化视为重要的契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重新融入世界、接受西方生态文化思潮影响的事实。有了这样的定位,那么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跨文化价值就得到了凸显。通过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跨文化研究为切入点,在分析具体生态母题、生态叙事与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基础上,该书深入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国生态文学所体现的艺术手法、思想观念等重要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同时,这部著作突破了以往中国学者长期纠缠的中国文学深处的“本”“体”观念,它不从孰为“体”、孰为“用”的角度进行辩论,而以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品为基点,强调作家的主体地位在中西生态文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凸显西方生态文学作品与中国当代作家内心体验的共通性。


二、 细致梳理中西生态文化与文学的交流


《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在进行中西生态文学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突出了传播与接受是文本比较的关键。龙其林指出,由于中西之间不同的时代语境、文化氛围、意识形态、审美趣味等,作家们面对同一文本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有着较大差异,不同政治环境、社会条件也使中西作家们选择了更为契合自身文化、环境、情感需要的生态文学样式:“新时期之后的中国作家许多是从情感、文化、心理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对经典生态文本的认可,这与当前作家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正是这种背景的差异,使得中国作家在选择和接受古今中外的经典生态作品时往往会有所侧重。”[2]龙其林基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是在西方生态文化思潮和生态运动的实践及其影响下产生、发展的事实,认为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实践和变革推动了当代中国文学价值观念、叙事形式、艺术追求乃至思维方式的生态转化。在著作中,他以西方生态文化思潮进入中国的时间与影响为线索,梳理了西方生态思潮及作为其载体的文学作品与生态理论进入中国的时间,分析西方生态思潮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生之间存在的客观情形。在龙其林看来,在宏观描绘西方生态文化之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影响时,旨在勾勒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中西生态文学交杂、融合共处的文化氛围与文学整合的多元层次,而不在于具体作家、作品的师承、变异关系。在宏观比较分析的情形下,龙其林指出了西方生态文学跨文化传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西方生态文学一方面为中国生态文学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文化熏陶和文学启迪,另一方面也作为对应的参照物,激活了中国生态文学寻求民族文化固有生态、精神资源的冲动,从而建构起融贯中西的当代生态文学新质。


西方生态经典、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传播,需要与其时中国的文化环境、时代语境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才可能获得热烈的反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对于西方生态理论、生态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一直没有停止,许多中国作家受到西方生态文化影响,形成了自身的思考方式。但是在这一背景下,也出现了一种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影响的焦虑。文学史上的作家经常活在前人著作的阴影之中,中国作家受西方理论和作品影响巨大,但在创作独特性和民族自信心的驱动下,也会存在接受者对于影响源的沉默甚至是遮蔽。在《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中,龙其林指出:“应该看到,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迄今不过二十年的时间。在这么一个较为短暂的时期内,一些作家所受西方生态文化思潮影响的因素尚未被充分发掘出来;同时,文学民族化、本土化的思想观念,使得许多中国作家对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影响自身创作的事实有着或明或隐的焦虑心理,从而使得这种中西生态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交流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遮蔽,这也成为我们梳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生与流变过程中的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影响时面临一些困难。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交流事实的认定,因为就中西文学的交流、影响而言,最关键之处在于揭示西方生态文化思潮带来的新观念的输入,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深层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一事实。由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具有鲜明生态意识的作品,这是中西文化交流与文化新质产生的又一有力例证。”[3]由于该书准确梳理了西方生态理论、文学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传播过程,揭示了中国作家在思想生成过程中对于西方生态文化的接受,因此为中西生态文化与文学的交流作了细致梳理。


结语


《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立足于西方生态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从比较视野切入中国生态文学,在历时性地梳理西方生态文学作品及理论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后,着重勾勒了中国作家如何依据自身的文学经验与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书写的途径,揭示出中国生态文学在伦理道德、宗教神话、书写策略、艺术方式等领域内的突破。《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创造性地将研究视野置于中西生态文学的比较坐标中,将文学与生态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叙事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融汇,为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大视野、大学科、大逻辑的研究方法,使文学研究朝着超国别、超文化、超地域的方向做大、做深、做厚、做活。这种基于比较文化视野的生态文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生态文学的文化特质、审美价值、思想经验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性学术价值。正如有学者所言, “这部著作采用跨文化视角,以世界经典生态文学文本为参照,研究中国生态文学在西方经典生态理论和文本激发下起步、学习与创新的历程,以及中国作家基于自我主体与民族审美而形成的对于异域生态文化的扬弃,通过变异性的文学创作,建构起具有原创性的生态文学形象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