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中文系
姓名:夏伟
职称:副教授

联系方式:chris0120@163.com

研究专长: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海外汉学

夏伟    男    汉族    生于1984年1月20日  上海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左翼文化研究中心 博士后(联系导师:张中良教授)

 

学历

2002.9-2006.6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本科

2006.9-2009.6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硕士研究生(导师:方克强教授)

2009.9-2013.12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博士研究生(导师:殷国明教授)

 

联系方式

 

通信:上海市 闵行区 东川路800号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夏伟

电邮:chris0120@163.com

手机:18101840120

《钱谷融:学术情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年12月

ISBN:  978-7-313-10266-9

内容简介: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乃至上海文艺学界的一面旗帜,百岁老人钱谷融常因其散淡、洒脱而谦逊为人乐道,但其实,支撑着钱先生的散淡的,是其坚强的学术情怀——对文学的理解、信仰与热爱。无此情怀,便无法想象钱先生竟敢在1956年对主流语式提出“阶级论才是抽象的人性论”,激辩“文学是人学”;且在挨批五、六年后,又撰《<雷雨>人物谈》,仅仅因为“实在看不下去把悲剧演成了革命剧”。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沉沉浮浮的半个多世纪中,始终保持“一心只读圣贤书”“管它春夏与秋冬”的散淡活法。

自2004年起,先后发表刊于包括《文艺研究》在内的核心期刊(cssci)论文14篇。索引如下:

1.《“浪漫一代”的被遮蔽与被敞亮——评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文艺研究》; 2015年4月刊 

2.《“呐喊鲁迅”与“80前”现代文学学科——评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文艺研究》  2012年 第8期

3.《论夏志清批评观的内涵构成及实例演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一个细读角度》                                                                                                《文艺理论研究》 2015年第5期

4. 《普实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初探——聚焦于1963年前后普实克的学术蜕变》
《中国比较文学》 2015年第4期

5.《“左倾鲁迅”文学角色衰变释证——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的一个解读角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月刊
《社会科学报 学术文摘》;2015年5月21日转载

6.《李欧梵“西学东渐”境况考辨——聚焦于李欧梵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关系》
《南方文坛》  2014年 第4期

7.《“都市叙事群”与“非西方的现代性”——兼论李欧梵<上海摩登>的颓废观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

8.《“野草鲁迅”与<铁屋中的呐喊>——兼及李欧梵与王瑶、唐弢之比较》
《社会科学战线》 2013年 第3期

9.《“有思想的小说”与“被小说的思想”——回应俞兆平教授》
《东南学术》 2011年 第6期

10.《历史与情怀:<论“文学是人学”>的两种成因》
《南方文坛》 2010年 第2期

11.《钱谷融“学术回应模式”解码——对<雷雨人物谈>的发生学解读》
《南方文坛》 2009年 第1期

12.《散淡:从人格乌托邦到日常活法——钱谷融襟怀解读》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 第5期

13.《痞子个性与灵魂肖像——王朔新论》
《南方文坛》 2006年 第2期

14.《论王小波小说人物异形化现象》
《文艺争鸣》 2004年 第2期

参加会议
 
1.左翼文学与历史背景国际学术研讨会                                                                        
大会发言:普实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初探——聚焦于1963年前后普实克的学术蜕变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左翼文化研究中心
 
2014年12月12-13日
 
 
2.百年学案2015南北高级论坛
 
大会发言:论夏志清批评观的内涵构成及实例演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一个细读角度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合办
 
2015年5月14-15日
 
 
3.“八十年代文论与批评”学术研讨会
 
苏州大学文学院
 
2014年11月21-24日